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王文淵的悲鳴

立報/本報訊 2012.11.15 00:00
眼前,所有圍繞王文淵的話題都不脫台塑集團投資蘋果日報。但很少人注意到,王文淵日前對台灣投資環境的抱怨。

王文淵的抱怨大抵是,台灣的產業結構過度集中電子業,六輕五期的擴大投資阻力重重,反之,美國德州與中國大陸福建卻都以禮相待。

當然,台塑近年的工安表現,很難讓人放心。加上石化業的污染形象深植人心,環保團體的質疑確實師出有名。

但若不以人廢言,王文淵的悲鳴,卻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台灣之困。

除了六輕案,更早之前,國光石化也宣布停擺。從新增投資的角度來看,台灣恐怕已經完成了「非石化家園」的目標。

回顧石化業有其必要,畢竟台灣過去的榮景與其息息相關。綜觀台灣所有的產業,石化業之所以獨特,在於上下游產業鏈相對完整,百業相互依附整合,「石化王國」並非虛名。雖無因果關係,但就歷史的角度來看,石化業的特性,確實對應了產業擴散與就業帶動的「紅利」。

相較之下,接棒的電子業便無此效應。首先,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短暫,供需失調成了「新常態」;其次,台灣的電子業幾乎都是國際品牌廠的中間財提供者,經營起伏受後者嚴重制約;其三,在全球電子生產鏈裡,台灣提供代工服務,由於年年受品牌廠的毛利壓縮,故也不得不被迫尋找更廉價的勞動成本,外移中國大陸亦在意料之中。

石化、電子,同樣是製造業,但因產業生態不同,結果也就大相逕庭。近年,部門裁撤、失業難降、無薪假的彈性方案,或者離巢台商功成名就,卻對在地就業貢獻有限,並非人心不古,而是有結構上的必然。

王文淵的悲鳴,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接棒的電子業,證明無法就地複製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因此也難以期待創造新增就業。甚至是,即便把就業機會帶到對岸,也往往成了被國際媒體盯上的血汗工廠黑名單。

隨著台灣成為「非石化家園」,台灣或可說一腳跨入了西方的「後工業社會」。然而,凡是「後工業社會」,失業率的常態大致是台灣現今的倍數,這才是長線隱憂。

政府的短線利多,只是不求挨罵的討好而已,無濟於事。台灣真正要面對的是,如何調解環保、成長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政府今日落得萬事皆被各方批評無感,良有以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