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古今書房:讓炮彈向月球飛

立報/本報訊 2012.11.12 00:00
■唐澄暐▲凡爾納(Jules Verne)的月球之旅:台版僅有的上冊,國際少年村發行的《飛向月球》(右),及完整的上下冊《從地球到月球》與《環遊月球》,由大陸的中央編譯出版社發行。(高雄電影節提供)最近幾年,原本藏身於教科書中的科幻電影老祖《月球之旅》,忽然接連出現於院線片與影展,其中《雨果的冒險》更以全新的劇情想像和3D技術,向導演梅里葉的創作人生致上最高敬意。相形之下,由法國小說家凡爾納所寫的原著就沒那麼多注目了,找來找去就只有在二手書店見過一本《飛向月球》,而且,讀下去的發展遠在我想像之外。故事始於一種滑稽的美國狂熱;南北戰爭的結束,使一群視大炮如命的人了無生趣,他們巴望再度轟些什麼卻找不到敵人。直到有天「大炮俱樂部」的主席召集全體會員,宣佈將集結所有財富與技術進行空前絕後的科學實驗——將一枚超巨型炮彈轟向月球,企圖和未知的月球世界取得聯繫。「史上最強的超級大炮」,光想像這背後的強大工業和人財物力,以及那前所未及的征服成就感,就讓充滿熱情、自信和傻勁的美國人陷入一片狂熱,一個初始的計畫便引發全國慶典、甚至州與州之間的較勁,即便這樣的火炮技術奠基於不久前國土上的自相殘殺。捐獻如元氣玉般聚集,浩大的鑄炮工程在仍是一片雨林的佛羅里達蠻橫地展開。地表最強兵器這尊大炮的原理,就跟我們能理解的大炮沒什麼不同。先從地表向下挖一個近3百公尺深的豎坑,將邊緣築實後,插入一根粗的鑄模,然後把熔鐵從邊緣灌下去,等冷卻再除掉鑄模,就是一根史上最長的炮管了。到時候,只要將火藥塞滿底部,把炮彈放上去,對準月球、點火,就大功告成了。然而,卻沒有一個美國人想到,這枚砲彈中間可以放人進去抵達月球,一個不請自來的法國人忽然提出這樣的點子,瞬間改變了整個計畫——凡爾納顯然還是沒有放過心目中那徒具蠻幹,但內在空無一物的美國人。也是在法國人提點下,大炮俱樂部主席與專做防炮裝甲的死對頭才化干戈為玉帛,三人成為第一批挑戰月球的乘客。各項作業持續順利進行、各種問題一一排除,直到月球即將離地球最近的時刻,大炮轟然巨響(掀翻了周圍無數觀眾、還造成一些地震海嘯),載著三人的炮彈消失於地表,人們開始期待,卻不是等待他們返回——這趟炮擊早已註定是場有去無回的旅程,只是特地架設的超大型反射望遠鏡,卻始終捕捉不到他們的軌跡。▲只有電影《月球之旅》才會出現的月面世界。(高雄電影節提供)故事就到此結束。真的!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但《飛向月球》就這樣結束了,說好的月球冒險,還有梅里葉片中的月球人到底怎麼了?第一步當然是查詢這家出版社的目錄,看《飛向月球》的下一本要怎麼找,但,這間神奇的出版社居然就沒下文了。幸好世上還有太多簡體書,於是就在先繁後簡的狀態下,炮彈中的月球之旅得以持續進行。在續篇《環遊月球》中,這顆沒有自主動力的炮彈,只能依計算軌道飄向月球。三人在炮彈裡倒是衣食無缺,吃著比當今太空人還要豐盛的三餐。但隨著月球越來越接近,他們才發現一開始擦身而過的隕石改變了他們的軌道,如今這炮彈只能繞月而行,成為衛星的一顆衛星。但一開始就沒打算回家的三壯士仍以肉眼和儀器,展開對月球的近距離測量,重繪各種地球看得見但無法詳述的景觀。他們甚至繞行人們從未看過的月背,卻只能身處徹底的黑暗中。當他們企圖用信號彈調整軌道,做最後一次降落嘗試時,反而讓自己進入返航軌道,安然落進太平洋,接受舉國頌揚。美國夢與歐陸學庫這趟月球之旅在凡爾納的筆下,一方面有著嘉年華的熱鬧氣息,卻也有百科般的豐富知識。美國人的熱誠與些許狂妄,簡化了登月旅程的動機,從故事開場到結尾都充滿看熱鬧的人群,反覆的歡呼和鼓掌;大炮轟然響起的那一刻,更彷彿大馬戲團裡一場令人雀躍的人肉砲彈秀。天真樂觀的人們相信科學與工業的未來,相信這座凝聚全世界信念與資金的新巴別塔能再次通向天際;只有英國這老舊帝國始終冥頑不靈,繼續躲在他們的島上嘲諷這計畫,故步自封的結果就是看著新大陸的冒險者,成功後的下一步便是開公司,準備靠著未來的月球買空賣空。凡爾納一方面嘲諷著英美各自的脾性,又順便捧了一下法國,唯有自家人才能替這旅行添入人文精神。同時,凡爾納又不厭其煩地,將所有月球、物理、礦業、天文……所有想得到與登月相關的知識,一股腦全塞進小說中,有時藉著主角們之口,有時不過癮,直接跳出劇情變成篇幅不下故事的補充大常識。凡爾納不僅想像力豐富,也飽富知識和客觀謹慎;關於月球人存在與否,藉著無法登陸月球的炮彈,他給了一個否定但不失希望的結論。主角們無法在月球表面上看到任何活物的跡象,卻在月球極地彷彿看見了一點點生命存在的證據,如同縹緲的幻象般,留給人們更多遐想。讓炮彈再飛一會兒至於梅里葉的月球人是從何而來的呢?1902年完成的《月球之旅》,後半參考的是H.G.威爾斯在前一年推出的小說《月球上最早的人類》,他的科幻便充滿不問如何達成的天馬行空,而月球則是像地球一樣有著動植物和人們,且對來訪的地球人並不友善。雖然飛向月球的許多想像,在1百年後的阿波羅計畫中破滅了,但1865年仰望月球的人們了解著什麼,卻已在這本書中描述得淋漓盡致。這顆砲彈雖然沒到達預定的目的地,卻讓更多人見識了登月的可行性與精彩度;於是我們有了世上第一部科幻片,也有了真正的登月大炮——110公尺高的農神5號,一節一節地把頂上的東西繼續向上打,最後那顆彈丸般的登月小艇,終於把三個美國人送到了月球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