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夯得驚人的詞彙,民間有關文藝的產業固然熱衷此道,政府部門也順勢跟上,在許多產業發展計畫項目冠上如斯名號,頓時能讓計畫本身因而靈動生姿,少了八股氣味。大學校園不少系所、學院的名銜,也都出現這樣的字眼。如今瞻前顧後,台灣文創一片,此響彼應,研討座談四處召開,各方專家學者在台前簡報,影音圖像,精彩絕倫,加以佐證歷歷,創意與實境相互發明,提示人類的創意即是無窮的富源。這個領域我素來是不懂的,但明白它與文化緊密相關,出自某人或某群體創新的構想而具體化,能夠形成實質的作品,乃至於一種具有價值、可以用金錢衡量、買賣、交換的物件。因此遂以「基於某一文化的內涵衍生多元、新穎的構想,由此構想再生、轉化或提煉出具體而有經濟價值的物品,其形式可以見諸食衣住行育樂的各層面」解釋之。試以阿里山鄒族小米文化論之。傳說小米女神ba'e ton'u昔日以小米授祖先,叮嚀耕作方法,並要求定期虔誠祭祀,祖先依循其言,果然年年豐收,而且僅取一粒小米烹煮,即可膨脹而足夠全家飽腹。時日漸久,人們逐漸遺忘女神叮嚀,荒廢祭儀,一日,小米全自倉中飛走,眾人驚駭之餘,到處尋找,最後在某家穀倉門戶發現被夾住而沒能飛走的小米穗;於是大家小心取下,分配各家作為小米種子。翌年雖有收穫,但已不如往年那樣可以膨脹,煮飯需放入大量小米才夠全家飽食,至今亦然。女神居住塔山,喜安靜,嫌惡吵雜喧鬧。最喜松鼠,在其眼中,松鼠即是山豬,所以各家祭祀物品必備松鼠。女神在收穫祭時進入各家族祭倉,至除草祭開倉時返回塔山。祂是與人類關係最緊密的神靈。種植小米先行播種儀式,領袖家族先行,各家接著跟進;之前,各家男丁先以刀耕火墾方式開闢耕地,隨即撒種耘地;晚春至初夏要除草疏苗,至秋初即可收成。收穫出動全家老少,由小米田側一齊移動,一手以小刀割斷小米桿,另一手取之,積成小束後,依次遞至右側,居右側者將眾人交來之小米捆紮成一大束。這是集體合作的勞動。昔日族人煮飯前方始舂米,認為米飯才夠芳香美味。每年初收的小米要由一家族成員共享,以確認神聖而親密的關聯。以上只是阿里山鄒族這種文化的簡述。由這樣的文化可以繹取的文創要素包含:故事、女神居住的聖山、小米、小米田、祭倉、刀耕火墾、割栗刀、小鋤、松鼠、小米祭、舂米、杵、臼等。這些要素在食物、衣飾、家屋、旅遊、教學、藝術創作、戲劇、遊戲等大概都可以找到能夠再生、轉化與提煉的空間。如果要設計一套小米知性之旅,則播種祭、小米祭可以是切入點,或者逕入部落請耆老在祭倉旁或小米田現身說法。女神居住聖地但可遠望,不宜接近,卻能衍生一種生態教育;或者讓遊客在部落親自舂米,再完成蒸或煮及搗米糕的過程,也可以是賣點。木製小鋤、石刀可雕上松鼠、飛行的小米;小米袋、小米酒釀、米糕等包裝飾以女神持小米圖像;俱可連結民宿或旅店、網路行銷。現在都市人喜在鄉間、郊外租小塊地自種作物,自顧或由地主代看,則小型的刀耕火墾形態的體驗,由播種到收穫可以運轉經年,如果主人能納入細緻的文化及故事、儀式描述,則體悟更深。常見排灣、魯凱族將小米捆紮成優美小束,可作裝飾,如果賦以豐收多利之義,亦當有可能之商機。國人習將吃完的豬、牛、羊骨頭盡數拋入垃圾堆中,而紐西蘭毛利人將食用後之牛骨、魚骨細雕成精緻飾物,並將許多故事融入其上,形成獨具文創產品。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並掌握文化的要素,發揮想像與創意,許多文創產品與產業,將能逐步被催生。(成大台文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