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築旅國境之南/屏東書院 踏進歷史軌跡 

欣傳媒/欣傳媒 2012.10.22 00:00

圖說:屏東孔廟雖名為古蹟,登錄縣定古蹟的名稱卻是「屏東書院」,也是屏東縣境內唯一的書院建築。(記者楊淑伶攝)

欣傳媒 | 記者楊淑伶/專題報導

「從前的屏東長什麼樣子?」這歷史過往的保留,不自覺地驅動著路過人們的好奇心,想詢問起過去,百年前那一頁頁我們未曾踏過的時光、過往,如今卻享有此刻共同的空間。

人來人往的市區街道,緊鄰著車水馬龍的大馬路,眼下這座位於屏東市勝利路上的孔廟,正紅色外牆、鮮艷燕尾屋頂,在一片南國天際的照映下,顯的格外搶眼,再加上外牆上四個大字「九仞宮牆」,讓人一眼就被懾服,很難不停下腳步細細觀賞這充滿古詩情懷的建築物,尤其更想探究當年的歷史情景。

孔廟建物立於紅磚地面與高聳綠樹之間,主體外圍照壁旁的圍牆由前門延伸出來,仔細品味,其實孔廟周圍幾乎都是住宅區,在都市林立環境裡,這裡像是地圖上刻意遺落的空間似的,格外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在陰雨綿綿的南國午後,奇妙的是,古意盎然氛圍裡,停下腳步那一剎那,卻發覺周遭的空氣,竟是如此溫暖。

前世書院今生孔廟時空交錯情懷

屏東孔廟雖名為古蹟,登錄縣定古蹟的名稱卻是「屏東書院」,也是屏東縣境內唯一的書院建築。其實這裡原是古人說經上課的講堂,追溯屏東書院的歷史,原址位在港西里阿猴街東(現今申山公園境內),建立於清嘉慶20年(1815年),由鳳山知縣吳性誠,率歲貢生郭萃、林夢陽等人籌建,主要為了振興地方文教風氣,到了光緒6年(1880年)書院重修,也讓書院格局呈現完善。

不過在日據昭和12年(1937年),日本人為了配合屏東都市計劃,當時書院的財產皆捐出作為學校獎學金使用,導致缺少經費對書院進行修繕管理,使得建築老朽凋腐,於是將書院拆除,移建他處。民國66年(1977年)再度重修,格局雖略有增修,但不損及原貌,反而改採用較正確的建材,讓建物更加穩固,也為古蹟賦予了豐富新生命。

「九仞宮牆」照壁靜謚氛圍莊嚴肅穆

由於孔廟的前身是屏東書院,所以外觀樸素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而建築手法特色以格局方正完整著稱,不過仍然可以從傳統建築的構造中,得知早期的木工師傅的精湛手藝。進入書院前,清楚看到「九仞宮牆」四個大字的照壁,指的是孔聖之學極其高深,必須得其門而入,才能見到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的意含,也反映出傳統書院的特色。書院的布局為一中軸對稱的四合院的型式,照壁、大門、主殿、後殿依次位於中軸線上。書院建築特點分為前後殿、東西廂房,後段則另有左右翼房,屬於南部的建築特色。

過了照壁後,就是門樓「大成門」,這門只有在祭孔的時候才會開放,一般來說,平日都是由邊門出入,沿著小徑走向邊門。寬敞的前殿庭院,當步伐緩緩踏入中間走道,則以紅磚鋪成,其餘皆覆蓋草皮,紅綠相映,色彩格外鮮明搶眼,不禁想起如果當年學子們讀書讀累了,就能趁著空檔,好好感受這自然綠意的氣息。書院裡負責管理和圖書閱覽的所在地,就位於照壁旁通行的狹長通道,也就是進入前庭後翠綠草坪襯托的朱紅門柱。

全院一磚一瓦,一柱一石,都保持著當年古樣,但隨著年代久遠,若是有牆面雕刻線條出現殘缺的,便依照原本的圓簡造型進行製作,即便是連牆面刻花都力求維持相同模式,雖然新舊的雕刻線條深淺,仍有些許差別,但依舊感受得到那份歷史情懷。

莊嚴肅穆的屏東書院,透露著典雅建築、形制符節的特色;傳統細緻的工法,模樣樸素瀟灑,正好符合了書院所代表文化薪傳承繼的象徵,突顯出學子們專心致意於課業上的用心,值得作為後人典範。

更多建築旅遊資訊,請上【建築行腳】專輯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