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有感經濟可行嗎?

立報/本報訊 2012.09.27 00:00
左看:荒謬與空洞政策

台灣政壇近日引發了所謂「有感經濟」的論調,馬政府倡言要在一個月內讓台灣經濟表現出民眾能直接體會到的績效,以扭轉這幾年來馬政府對於民生經濟日益惡化卻束手無策的窘狀。

有感經濟的論調,在言詞表述層面上是非常荒謬的論述,而在實質政策上更是不可能達成的空洞任務。

作為與民眾生活有著直接利害關係的經濟,永遠是有感的,經濟活動怎麼可能可分為有感、無感呢?如果說,前幾年經濟有些亮麗的成長數據,而大部分民眾居然毫無所覺,這正反映了這些經濟成長不過是與極少數的高收入、資本利得者有關,或是說,這些數據是在極選擇性的角度下來呈顯局部事實(如許多民眾應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就業市場,但台灣失業率計算卻只計算還在找工作而找不到的民眾)。

其次,要讓只有極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經濟活動成為普遍民眾利益均霑的經濟,由少數人有感到大多數人也可有感,那就意味著整體經濟方向逆轉、體制結構的顛覆了,否則何以由集中壟斷化的有感利益成為群體平等的分享呢?

那麼,難道說馬政府要搞經濟革命嗎?想也知道,這又是唬弄一場的鬧劇。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遵循市場機制

被在野黨發動倒閣行動的政治衝擊後,馬英九總統要求陳沖內閣的經濟成績要在一個月內讓民眾有感:即讓經濟成長不再是抽象、冷冰冰的數據,而是讓民眾能直接感受到。

這種將客觀的市場運作成效訴諸於民眾短期喜好的政策,根本是民粹經濟、政治化經濟,不僅無補於實際經濟成長,而且會嚴重干涉市場自主機制,而壓制了台灣經濟的健康復甦。

所謂民眾有感的經濟,最顯著而直接的經濟現象不外乎是物價飆漲、有效支出減少與就業機會低落等。馬政府若要做到民眾有感,就應控制物價、增加民眾實質收入與就業績會,但這些現象的改善,有那一個不是市場機能發揮的自然結果,而作為一個盡責管理者的政府,其本份職責就不過是因勢利導,以政策來幫助這市場機能能健全發揮,而不是指導、干涉市場機制來曲扭經濟理性之效益最大化的運作。例如,政府應嚴控貨幣量提供以避免物價飛漲,或發展有競爭力人力素質讓就業市場能蓬勃發展。

有競爭力的專業者還怕找不到工作?這樣人人都有一技之長、都會有開放的就業機會,這才會帶來真正有感的經濟。陳安君/大學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