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下藥不對症 愈滋補 愈大洞

中時電子報/管婺媛/特稿 2012.09.16 00:00
一本立法院預算中心研究報告,點出了我國教育政策長期分布不均,導致產學脫節的各項「老問題」:學用落差、教育資源不均。教育部期待藉十二年國教導正教育政策歪斜體質,繼續投入更多資源藥帖,但似乎沒人檢討,資源這麼多,藥是否擦對地方了?

台灣近年大鬧人才荒,馬政府早在劉兆玄任閣揆時代,就已提出二○一○年至二○一三年的「人才培育方案」;日前陳揆更在親自主持財經議題會議後,宣示要縮短學用落差,培植國內藍領、白領專業人才。

新舊任閣揆不斷開會、組成跨部會小組,相繼提出「幾年幾百億」指標政策,最後要解決的問題都似曾相識,解決方案也都千篇一律。卻沒有一個院長、部長,認真的去面對教育骨幹早已扭曲的事實。如果不是立委蔣乃辛強力要求,教育部連「畢業生流向調查」都不做,就關起門來猛開藥方。

雖說七年之病,非三年之艾就可療癒,但政府以為抹了更多藥,就能讓病情舒緩。卻忘了他老把藥膏抹在同一處,反而讓其他傷口化膿更嚴重。

如今馬政府又開出「十二年國教」這起新藥帖,希望治病。但政府長期「重研究、輕技職」、教育政策長期與產業政策脫軌並行的重傷,豈能靠十二年國教一帖藥就一夕完好?

人才是一國國力之彰顯,學用落差不只是教育部的責任,需要經濟部、經建會與用人單位企業界一起努力。教育部該做的是重新調配技職與一般大學的配比,將三比七的畸型資源比重,逐漸轉為五比五。

教育部也得落實現有制度與退場機制,停止對招生不足、就業困難的校系提供補助,增設符合產業需求的學科,徹底「去蕪存菁」,才可能真正改善教育。這份報告清楚的點出,台灣教育需要的是「整脊」、重新架構整個骨幹,一直悶著頭進補、貼膏藥,病情只會越來越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