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你以為你知道失智症嗎?

立報/本報訊 2012.09.13 00:00
■褚士瑩我的書櫃裡有一本封面有些捲曲,內頁泛黃的書,是一本翻譯的書,中文譯名叫做「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自從外婆去世以後,就沒有拿起來翻過。十幾年後,我和康泰醫療基金會的夥伴瑞萍,一起到書店去買了一本《失智症居家照護指南》,這本書名完全不同,出版社也不同的書,其實就是當年同一本《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的新版,這本書的英文原版《The 36-Hour Day》(一天36小時)在過去將近30年以來,被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視為照護的「聖經」。有一段時間,這本書的舊版絕版斷貨,基金會為買這本書給病患家屬,還必須特別拜託出版社特地幫他們印刷,允諾買下全部的存貨,才得到出版社的同意。■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2011年2月7日舉辦新春團拜活動,家屬陪伴失智長者一起迎新春。(圖文/本報資料室)這本書之所以地位這麼重要,除了寫得很好之外,更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近30年來,市面上一直沒有第二本類似的書。比較起2011年全年度,平均每個月都有一至兩本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有關的書籍,被翻譯成中文在小小的台灣上市,竟也不嫌多,實在有天淵之別。這中文書名的改變,我並不認為是書商為了多賣幾本書而創造的噱頭,而是反映出時代的進步。我們都注意到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網路速度不斷變快,手機跟平板電腦功能不斷增加,10年前我們對於一台什麼叫做「功能很強的電腦」的定義,跟今天根本是天差地別,但是卻沒有太多人注意到, 今天醫療專業人員對於失智症的瞭解,也跟僅僅十多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十幾年前我曾經親手照顧過失智的外婆,直到她離開人世為止,我以為應該沒有人比我更清楚什麼是失智症,但是過去這一年來,陸續跟幾十位醫師,醫療志工,安養機構的經營者,剛剛從照顧失智症病人「畢業」的家屬,甚至目前還在擔任居家照顧者角色的對象訪談,我才發現我所知道的失智症,簡直只是九牛一毫,甚至就連醫護人員也很直接了當地說:「在失智症面前,我們都必須抱持著謙遜的態度。因為即使是失智症的權威、專家,對於失智症的認識,也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沒有聽到一開始的主題的話,路人可能以為我們正在談論的是宇宙的形成理論吧?雖然我們都還在努力理解失智症,只要上網,用任何語言打入關鍵字「失智症」,都會立刻找到許多資料,有如排山倒海般將我們淹沒;到具有規模的書店,也可以輕易找到十幾二十本跟認識失智症相關的書籍。但如果仔細閱讀,卻會發現這些資料跟書籍,所講的內容都很類似,許多從醫學的角度介紹各式各樣的書籍,無非歸納如何分辨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的症狀,還有一些失智症的家人或伴侶,書寫他們陪伴過程的種種經歷,真的把一本從頭到尾讀完的話,難免感覺讀一本跟讀一百本,叫做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也好,失智症居家照護指南也好,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這麼多年來,逐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竟然卻一直沒有一本真正來自本土的書,可以幫助台灣在地的讀者,能夠透過台灣的案例,還有台灣的社會福利現實,來理解家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學習如何進入照顧者的角色,好像怎麼樣都說不過去。以現在醫學界對於失智症有限的知識,對於失智症能說的其實也就只是這些了,除非過些年我們有科學上或是醫藥上突飛猛進的革命性進展,不然頂多也就是說得更細一些,在初期的判別、診斷上更有效一些。但是對於病徵一說再說,卻沒有人說到患者身旁的照顧者。我們發現,通常會去主動尋找相關資料的,總是直接照顧患者的那一個人,但受到失智症直接影響的家庭,豈止是照顧者,一定還包括患者的兄弟姐妹,子女,甚至孫姪輩,親朋好友,可似乎只要自己不是那個「倒楣」的直接照顧者,就不大會去吸收相關的資訊、參加支持團體,甚至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不以為然地批評患者跟照顧者,有的家屬甚至會堅持失智症病患是為了故意找麻煩「假裝的」,或認為照顧者「想太多」,卻沒想到這種態度只會讓患者跟照顧者陷入更困難的泥沼中。試想,小小的台灣竟然有7千8百家出版社,每年一共出版3萬8千6百本書,其中超過半數為翻譯書,但目前台灣的文學出版品,平均銷售卻難以突破2千本。根據《立報》的報導,目前在台灣需要長期照護的民眾,在安養機構的約3萬人,聘外籍看護的家庭約17萬人,在家中由親人照顧的約有40萬人以上,其中有8成是女性,照顧親人的期間平均約10年(註),為什麼會找不到一本針對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書?我只希望在這將近每年4萬本新書當中,能夠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一本書,幫助失智症患者身邊的人,也都能更知道該如何走進照顧者的角色,難道是一個過分的奢求嗎?如果《老派約會之必要》都被文藝青年認為是一本「必要」的書,難道比較之下如何進入失智症照顧者的角色,竟會比較沒有「必要」嗎?如果能有一本這樣的書在台灣出版,40萬個台灣長期家庭照顧者的家庭成員當中,以每個家庭4個成員的小家庭來計算,跟長期照護有直接相關的民眾少說也有160萬人吧?這160萬人之中,又會有多少人願意讀一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在我義正詞嚴的對社會作出這樣的要求之前,做為一個NGO工作者,做為一個自認一直努力要做「對的事情」的人,我知道自己有義務要捫心自問:「那麼,我可以做什麼?」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家,隨著年齡每增加5歲,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就加倍,也就是說,台灣平均每年約增加將近4千名失智老人。表示有每一年至少增加4千個家庭需要面臨照顧失智症家屬的問題。先不要奢想40萬個家庭照顧者,每個家庭都擁有一本,至少能夠賣出4千本嗎?目前台灣人平均一年內買書的數量為4本(除非你是誠品的會員,那麼根據統計你一年中會買12本書),既然現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拍著胸脯保證,自己的家庭跟失智症這種事情是永遠也扯不上關係的,那麼為什麼這樣的書不太像你會購買4本書的其中一本?我們都知道賈伯斯的生平軼事,但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嗎?我們知道老派約會的情調,但是知道居家照顧者的世界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這兩個問題完全回答不出來的話,是否至少可以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覺得自己需要知道?」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歡迎一起來想這個問題。註:〈照顧者負擔重 急需喘息服務〉,史倩玲,立報2011年3月3日12版,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487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