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蠟燭兩頭燒 壓力大當心潰瘍性大腸炎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9.13 00:00

圖說:潰瘍性大腸炎在內視鏡下可見潰瘍出血。(書田診所提供)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壓力好大,一位40歲的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近日來發現排便次數增加,而且擦屁屁時偶爾發現有黏液及血絲,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但症狀持續近兩週,以為是大腸癌速就醫,經糞便檢查,確實有潛血反應,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是「潰瘍性大腸炎」作祟。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邱展賢今(13)日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20到40歲的年輕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患者發病前多有長期的緊張與壓力,可能因此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容易發病與惡化。潰瘍性大腸炎病情的嚴重度常起伏變化,疾病發作若超過10年以上,可能會併發大腸癌。

潰瘍性大腸炎常見的症狀有腹瀉、腹痛、大便帶血或黏液等,病灶主要侵犯大腸的黏膜,有時會侵犯到黏膜下層。直腸部位通常較嚴重,症狀有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有時會有「想大但大不出來」,所謂「裡急後重」的症狀,有時解便時腹部會疼痛。

除了便血,邱展賢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大便多呈糊狀,而且每天腹瀉多次,其特點是在大便末了會有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由於初期症狀和痔瘡及胃腸炎相似,容易讓病患失去警覺,常有患者會自行服用止瀉的成藥,以為止瀉就好了,而延誤治療時機。

邱展賢提醒,由於潰瘍性大腸炎症狀與痔瘡出血、大腸癌相似,如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並且也有敗血症的風險。

潰瘍性大腸炎檢查需透過大腸鏡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長期治療無效且產生併發症時,就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就醫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