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摯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似乎預言了張愛玲的文學身世。從古典文學、海派小說中攝取養分,讓老靈魂蛻變成新生命,進而哺育了無數後代作家,一般稱為「張派」。 50年代張愛玲因反共文學進入台灣文學,60年代唯一一次台灣行的驚鴻一瞥,70年代有以胡蘭成為精神導師的一批《三三集刊》新生代,80年代的中時、聯合兩大報小說獎則煽動了當時所謂「張派」群體性的興起。 1993年文學評論家王德威在《張愛玲成了師祖奶奶》一文中說:「小說界的張腔肇始者正是張愛玲」。細數台灣張派作家,其實為數眾多,女性作家從施淑青,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袁瓊瓊、蕭麗紅等,男性代表人物則有白先勇、郭強生、林俊穎、林裕翼等,都可歸在「張派」系譜之中。 這些作家或擅於描摹人情世故,大家庭由盛轉衰的滄桑,有情無緣的惘然,時移事往的遺憾等主題。作品氛圍方面具備濃厚的陰性特質,風格淒清冷艷或瀰漫頹廢氣息。文字技巧方面,善用譬喻,每多譏俏反諷。 張愛玲在台灣流行已久,大陸則在80年代後也開始討論張愛玲, 得天時地利的這群大陸張派作家,既承襲了相近的文化淵源,又因政局變遷動盪而頗得心法,諸如王安憶、蘇童、葉兆言與 新生代的須蘭 等都是代表。 張愛玲是現代文學重要的里程碑,張派作家一旦被拿來比較和張愛玲比較,很容易落得形似而神不似的結論。因此這些作家寫得越好反而弔詭地更加印證張愛玲之不可超越,「師祖奶奶」的名號也成了一塊高懸著以供眾人瞻仰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