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星期專訪】台大副校長、國企系教授湯明哲/全球專利戰 我恐未打先輸

自由時報/ 2012.09.03 00:00
記者黃以敬/專訪

美國蘋果電腦與韓國三星為爭奪兩千多億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在全球十國掀起專利大戰,台灣在內的全球手機大廠都被點名捲入戰火;台灣大學副校長、國企系教授湯明哲指出,專利戰是「知識與創意」的戰爭,更是場「昂貴」的戰爭。台灣起步慢,企業規模又都太小,「省運」選手要打「奧運」,幾乎注定未打先輸;政府須儘速出面做垂直及橫向的企業力量整合,才可能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場專利戰中殺出一條生路,反搶蘋果商機。

專利戰比的是知識與創意

Q:美方判決三星侵犯蘋果專利,賠償金額高達三百一十五億台幣,世界大廠專利大戰儼然掀起高潮,如何看這判決及影響?

A:以前產業競爭是比誰的資本多、誰的勞工成本便宜, 但未來比的是誰較有能拿到專利的知識,是「創意」與「知識」的戰爭。

歷史上,蘋果是很愛告人的,一直是用訴訟來不遺餘力捍衛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最先告微軟Window輸掉了,又告Motorola,當然也會告競爭對手三星、告台灣hTC。美國專利局統計,近十年核准專利被運用於侵權訴訟,每年成長最快達三十%以上。

此外,告什麼東西也很有意思, 這次連外型的圓弧形都可以告,有點像福特汽車告所有有輪子的工具,其中顯示的更是,專利登記及引發訴訟範圍越來越廣,外型設計、觸控螢幕、零件技術到平台服務,範圍越來越廣,賠償金額也越來越大,對產業殺傷力也越大。而且,這不僅是產品技術的創新戰爭,更是經營模式的創新戰爭。

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在打智慧手機的專利戰,這其實是「平台」跟「device(手機設備、輸出裝置)」的戰爭。蘋果是一個平台,它做手機主要是提供平台,把各種App服務都彙整到平台,平台上有千千萬萬人在使用、交流,影響力遠大於手機。它的競爭目標是Google、Android系統,是蘋果與Google提供服務平台的戰爭。

如果台灣只看到手機製造技術的戰爭,只注意到做手機,根本打不贏這場戰爭,更遑論下一波是更大規模的經濟戰爭,台灣根本無從打起。

各國保護主義 需有不同策略

Q:蘋果、三星在十國掀起專利訴訟,在韓國卻踢到鐵板、判三星贏,在日本也不成立,顯示各國專利制度規則大不同, 其中也涉及國家保護主義?

A:當然。專利是很專業的法律問題,但在美國卻以陪審團制度去做判決,各國法院也都難免有其國家產業保護主義的考量在其中。但要在各國做生意,就只能跟著各國的遊戲規則去玩,所以必須對各國制度法規了解,要有不同策略。也因此,政府須加速培訓各國專利法規的人才庫,例如鼓勵專精不同行業的學士後專利法課程。

這次判決,也有人在質疑 ,美國專利核發太浮濫,一九九五年Internet網路發展後,幾乎什麼東西都變成專利,一九九六至二○○五年這十年可說是美國專利浮濫核發階段,例如去年一年美國專利局就發了二十二萬多件專利,其中創新性到底如何讓人質疑。

所以有一次蘋果告Motorola,到了美國聯邦法院就被退,因為專利已經變得不是在鼓勵保護創新研發,而是變成「訴訟的子彈」,喪失專利制度的原意,因此法官拒審這種案子。

但也因為專利確已成為科技產業戰爭「殺人的工具」,引導大家努力去建「軍火庫」、拚命擴充專利數量。蘋果對專利戰的布局相當早,已有六千多件專利,但在美國還排不上前段,Google就有超過一萬七千項專利,IBM更有七萬多項專利。

鴻海急起直追 申請數量快速成長

Q:台灣hTC等許多大廠也都陷入專利戰火中?台灣高喊鼓勵研發已多年,但智財權支出卻高達一千七百多億元,無法免除「技術輸入國」命運?

A:蘋果要對付Google、Android系統的非蘋果廠商,三星當然會被告,宏達電也免不了被追殺。而在這場戰爭中,台灣對專利的佈局明顯是晚了。

不過近年還是有急起直追趨勢,鴻海算是很早注意到專利的重要,在國內外申請專利數量快速成長,去年躍居全美企業第九。智財局更調查統計,二○一○年台灣每百萬國人在美國申請專利核准數四一三件,已攀升世界第一。不過,專利數量雖加速變大,台灣具有真正高價值的關鍵技術專利,卻明顯不足。

台灣每年購買外國專利權利金的支出一直遠遠高於專利智財收入,在二○一一年更已高達五十八億美元(約一七四○億台幣),甚至有人估計五年內將高達一百億美元。而二○一一年全國專利智財收入卻只有八.三八億美元,根本無法相比。

我專利支出破千億 遠高於收入

台灣數量不少,但多是「防衛性」的專利,可是有高獲利、攻擊性的「核心技術」或重要專利嚴重不足,更是台灣須警惕的。

這也引伸另一課題,國內講要鼓勵創新、研發已經多年,大學研發論文數量也快速大增,並培育出許多具研發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備用人力,讓人憂心的是,企業不知如何善用人才去研發真正具有高價值的關鍵性技術。

台灣企業偏小 乏資金搶專利

基本上,因為台灣公司太小了,研發經費及體系也不足,全國研發R&D費用,六成是政府在出,企業不到四成,韓國卻是倒過來,六至七成研發經費都是企業在投資,只有企業能真正把人訓練成個別企業專業所用,論文可變成真正高獲利的專利價值。

Q:台灣該如何因應這場戰爭?哪些問題須突破?

A:台灣還是須儘速加強專利佈局,短期內可以購買專利,例如柯達Kodak,有影像技術專利釋出,兩年前北方電訊倒了,大家也都拚命搶購專利。

但台灣最大問題是,大多數公司「規模太小」,政府在過去二、三十年都還是以傳統製造業觀念,去規劃產業發展政策,還是以扶植中小企業為主;諸如台積電、鴻海等較大企業有能力去研發、跟國際搶買專利,而台灣大多數企業卻根本資金與能力都不足。

美國申請一項專利就要六至十萬美元,且必須在台灣申請專利後,一年內要趕緊取得美國專利,否則可能被公開盜用;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也都要經費,及專業法律知識資源。

更有報導指出,蘋果單是與Motorola行動的專利侵權糾紛,就至少花掉三千兩百萬美元(台幣九億六千萬元),若再加上三星、宏達電等多起官司,費用肯定超過數億美元。

要打專利戰爭,只有大公司才玩得起,台灣如果只想到以發展中小企業作為主軸,在專利戰爭中一定會輸掉。中小企業只能打「省運級」比賽,但全球專利戰卻是「奧運級」競賽。政府對於扶植大企業的魄力及開放度還是不夠,過去二、三十年,雖名為鼓勵公司購併,但相關制度及規範卻不夠開放,成功案例不多。

這其中有兩種策略,一是大公司已是一種「must」、 企業戰爭必須具備規模,政府要落實推動企業購併、朝大規模發展;另方面則是小公司必須具有特色、創新能力,研究高獲利的新專利技術,這是另外「plus」加分,台灣才能守能攻。

垂直橫向整合 化危機為轉機

Q:從蘋果、三星戰爭,台灣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

A:全球專利戰是一場很難打的戰、難攀登的山頭,台灣還是必須面對、克服。短期勢必是幾個大企業要靠購買專利因應,或是花錢打訴訟爭取保障,就像鴻海花百億去買NEC專利。

長期而言,政府就要更積極去推動創新研發,尤其是要能獲得專利利潤的研發;這其中,政府是可出力推動企業的整合及合作,日本就曾經這樣做,由政府官員出面整合Toshiba、Sony等企業,組成一個大的研發團隊中心;美國半導體業者也組成過一個研發團隊。就像鴻海想聯日抗韓,政府可出面整合企業,甚至尋求跨國合作。

又如這次蘋果與三星大戰,其實蘋果也是三星重要客戶,每年上百億美元向三星購買零件,雖然三星想把手機與零件切割,但蘋果勢必會轉移產能供給鏈,所以傳出要以十億美元向台積電買產能。

這也就是台灣的另一個機會,例如蘋果的DRAM,台灣有力晶、台積電可以做,也可以做System Chip、立體封裝,台灣廠商是有能力去搶三星的單子的,只是需要政府或找人去做橫向與垂直的整合。

此外,台灣要崛起,除找出自己優勢,去做整合、延伸,也可更擴大專利佈局,例如找中國等其他還沒有完全攻略的專利處女地,台灣也必須開展更多可做生意的專利市場,對台灣廠商而言也是另一個機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