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世大運取經 考察到什麼?

自由時報/ 2012.08.14 00:00
「沒聲音」的倫敦市長 實踐英國人奧運夢

倫敦奧運閉幕了,在閉幕典禮尾聲,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終於現身。他把國際奧會會旗轉交給下一屆奧運主辦城市里約熱內盧的市長,還是沒有說一句話,卻贏得滿場掌聲。

台北取得2017年世大運主辦權,看到倫敦奧運熱鬧舉行,興致勃勃想從中學些什麼。增廣見聞不是壞事,但很危險。台北市什麼都拿奧運來比,如同要製造一輛自行車,卻去考察法拉利工廠。自行車不一定比法拉利差,只是兩樣不同的東西。

最怕趁機浮編預算

奧運的經濟規模龐大,轉播權利金預估約20億美元(台幣將近600億),門票880萬張,最低價20英鎊(台幣約960元)且不到三分之一,奧運商品銷售約8000萬英鎊(台幣約38億)。贊助商還分3個層級,不談國奧會11家跨國企業的頂級贊助,像台灣宏碁這樣的倫敦奧運主要贊助商有7家,宏碁除了現金之外,提供16400部電腦、950部伺服器,支援350名技術人員…。

倫敦奧運全球觀眾預估48億,在限制採訪名額的前提下,倫敦奧運媒體記者就約3萬人。這些數據都是世大運沒辦法想像的,效益和收益差距豈只千里,不能企圖用「小奧運」蒙混浮編預算。

細節執行比口號重要

台北當然也可以從倫敦奧運學些東西,例如要如何利用世大運的機會推動市政建設,舉辦一個小而美的世大運,在務實的前提下,錢用來改善台北市民的生活品質,諸如「綠色世大運」之類的,重要的是執行細節,不是口號,但台北市長郝龍斌連市區一條自行車專用道都做不好,實在讓人很難有所期待。

倫敦市長強森記者出身,他要確保交通運輸協調、市區環境衛生等市政工作,在奧運期間龐大人潮湧進下不出問題,奧運期間沒有他的聲音。開、閉幕典禮代表致詞的則是田徑選手出身的奧運組委會主席柯伊(Sebastian Coe),他曾贏得兩屆奧運1500公尺金牌,7年前成功遊說國際奧會委員把票投給倫敦主辦奧運。

不知道那一天,台灣能培養傑出運動員擔任類似柯伊職務,在世界的舞台上侃侃而談,發表打動人心的演說,而政治人物閉嘴不說話。考察、考察,不知台灣在倫敦奧運熱潮席捲之後,悟出什麼道理。

(特派記者王元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