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埋沒文化自覺 學者:大學評鑑是元凶

立報/張舒涵 2012.08.13 00:00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教育部和國科會、中研院日前提出跨部會的人才培育計畫政策,公開提出大學評鑑將朝向「去指標化」發展。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對台灣學界獨尊SSCI、SCI等論文評鑑指標,過度套用外國模式,對台灣本土問題難有貢獻;國際上,台灣出版的專書數量急遽下降是教育隱憂,他們呼籲政府應重視學術的「文化自覺」,支持有長遠影響力的專書產出。▲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左)與台灣大學教授黃光國13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灣學術論文多半套用國外,台灣教授沒有文化自覺,無法解決自身問題的原因。(圖文/實習攝影李佳璇)教授只追逐期刊發表 日前教育部公開主張大學評鑑應該更多元、客觀公正,鼓勵大學以自評發展特色;然而,不少大學學者半信半疑,政府未修訂《大學法》第5條規定,保留「教育部定期辦理學評鑑,公告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級學校調整發展規模參考」,保留「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等相關規定,大學教授仍無法跟著改變。黃光國、周祝瑛13日舉辦專書發表記者會,希望政府不該再追逐SSCI、SCI等論文評鑑指標,鼓勵與本土現況相關專書的出版,導正錯誤的高教發展方向。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指出,研究顯示,國內高等教授受到SSCI、SCI流弊影響,已到積重難返的地步,扭轉趨勢是大工程。根據反獨尊SSCI聯署網站中發現,2千3百多名聯署人中,有高達8成來自人文社會背景,1成5的理工背景也認為這套評鑑對理工領域有不利影響,造成中文寫作、教科書、專書與外國著作翻譯被嚴重忽視,將影響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劉源俊進一步指出,需花好幾年研究才能發表的專書,比起花幾個月就能完成的期刊論文的影響力更為深遠,卻不見政府政策支持,學術界很少教授有意願發表專書。▲中研院教授彭錦鵬表示,創新引擎來自大學教授,但獨尊SSCI和SCI是20年來的錯誤政策。(圖文/實習攝影李佳璇)研究缺乏本土省思「曾有一位國外學者在著作提到,中國的組織心理學全是西方思維,全無半點中華文化的特色。」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亮出新發表的學術專書《中華心理學的基礎:從儒家觀點分析》。他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獨尊SSCI、SCI等論文指標,多套用美國思考模式,缺乏「文化自覺」,「做出來的研究對國內沒幫助,連外國人都瞧不起你沒有文化敏感度!」他呼籲,這種「新八股」的評鑑方式應該被淘汰,政府要重新規劃出有助於解決本土問題的評鑑系統。周祝瑛發表的新學術專書則是《台灣教育在十字路口:當全球遇到本土文化》探討兩岸教育交流的特殊現象。周祝瑛表示,台灣國際專書量急遽下降將成為隱憂,台灣處於國際上邊緣國家,如何將國內本土問題與國際接軌,能為衝突地區帶來貢獻,一本專書能在國外圖書館放上3、50年,影響力遠高過國際期刊論文,但專書在評鑑上卻不受重視。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彭錦鵬指出,教育部和國科會已發現科研指標過於單一化,鑽研與國人沒相干的題目,真正該解決的憲政體系、司法改革方向議題卻沒人願意做。他批評,這種錯誤政策影響台灣高等教育已經20年,教授應該轉向貢獻於教學、社會服務才對。至於教育部未來是否能建立適當的評鑑制度,搭配合理的補助辦法,促使大學教育評鑑更為公平多元,還有待檢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