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古今書房:金剛台灣上陸:一段翻譯奇談

立報/唐澄暐 2012.08.13 00:00
《史前怪獸 金剛》(原名:哥吉拉),香山滋著,劉萬來譯,大山書店總經銷,民國70年出版。幾週前,當怪獸迷「未來我夢」將一個拍賣頁面丟來,我瞬時感覺終極寶物只剩一步之遙。雖然書封寫著《史前怪獸 金剛》,但圖片無疑是初登銀幕的哥吉拉,代表這本極可能是哥吉拉原作小說的中文版,一旦讓我寫進這個專欄,這一系列書評所等待的核心就填補完成了。結標後沒多久,對方打來道歉,說怎樣都找不到書了,可能有人來現場買走,卻沒登錄在電腦中。失望之餘,想賭賭自己的搜索運氣,便前往臨海公路上這間倉庫般的二手書店東翻西翻,卻發現不知何時這本書又被揪了出來,和它的科幻小書同伴一起排在書櫃底端。終於讓我找到了,我心想,寫了這麼多次怪獸書評,終於有一個堪稱起點的憑藉了……但當我翻開內頁才想起一個之前學到的經驗——永遠不要相信1980年代的小書,你永遠不知道它們會如何偏離你本來的期待。日本怪獸映畫第一作在偏離之前,先來解釋一下《哥吉拉》電影的原作由來。1954年的日本,正從二戰的殘骸中逐漸復興,而軍國時代傳承的戰爭片特效技術,也正等著在太平盛世展現身手。然而,原爆的雲塵從未遠離日本,該年3月,漁船「第五福龍丸」在比基尼環礁附近海域作業,遭遇美軍氫彈試爆而直接曝露在輻射物質下,一人死亡,引起日本的第一波反核運動,也啟發東寶電影公司製作人田中友幸拍攝「海上來的原子怪獸」的念頭。《哥吉拉》的原案,便是奇幻作家香山滋在田中請託下完成的作品。手上的這本小說,便是香山滋的原作改編為劇本後,再原封不動依電影改寫的故事。一開始是在海上作業的貨船離奇在閃光中爆炸沉船,接著是帶有放射能的巨大生物侵襲日本近海大戶島,許多島民相信那是長眠島上的傳說巨獸「吳爾羅」,生物學者山根博士則判斷是古代的海中爬蟲類,因氫彈試爆而甦醒,甚至被放射能改變了生態模式。在哥吉拉接連的現身與破壞中,夾雜著各種對哥吉拉的不同態度;山根博士對這全新生物始終抱著一絲保護、研究的期待,然而政府早已展開一連串無謂的抵抗,民眾只能重蹈二戰的家破人亡;同時,因戰爭而失去右眼,遺世獨居的山根博士愛徒芹澤博士,其實早已發明了能消滅所有生物的技術,卻因害怕被強權濫用而始終保持沉默。打破關鍵的是遊走在三方立場中,看遍各種苦惱與苦難的博士女兒惠美子。她最終說服了芹澤,為人類的未來而使用他的技術,卻等於逼迫了芹澤和他的強大兵器展露在世人間,也因此迫使芹澤走向絕路——決定讓哥吉拉、兵器和自己在東京灣同歸於盡。當年的《哥吉拉》因驚人的都市破壞場景而票房大捷,也開啟了往後半世紀近30部的續集,更讓怪獸電影成為日本別具風格的文化代表。回頭看當年的劇本小說,更能發覺原作團隊在打造票房大片外的企圖;從結合時事的海上核能災變,到傳統文化遭到美國勢力的侵擾隱喻,到城市破壞的人物細節——被放射能燒傷的幼童、再也不想逃亡的家庭,為了哥吉拉對策而互相攻訐的團體——,哥吉拉以科幻寫實重現了日本普遍的戰後陰影,也使其超越所有承平中誕生的怪獸電影,成為經典之作。人事地時在地化然而,手上的這本中譯,卻在內頁的第一張圖說,就讓我忍不住大笑出來。「海底怪獸終於登陸淡水,向台北前進。」接著「國軍的立體攻擊也無補於事,牠終於進攻台北市。」而後,「力大無比的海底鐵金鋼,把大台北市蹂躪之後,揚波而去」,卻在「蔡允澤博士」發明的武器下,「死在台灣海峽的北側。」熟悉的電影人物,不知怎地全都換了中文姓名:李山根博士,女兒李惠美,神秘的科學家蔡允澤博士等等,而哥吉拉進攻東京的路徑,也全部移植到台北市,於是海底鐵金鋼從淡水一路走向士林,跨上重慶北路的交流道,擊潰松山機場、敦化路的陣地,進逼當時的鬧區中華路、西門町,甚至「把立法院的高大建築給一踢」,才被戰鬥機逼退回淡水河。台北市至今仍未有3百萬人口,果然是只換地名其他都不管的翻譯。而在本書的後半部,則是在哥吉拉死於北海岸後一年,有人在龜山島看見新的哥吉拉與另一頭猛獸「安基拉斯」;兩隻怪獸一前一後登陸花蓮港,取得勝利的哥吉拉最後在蘭嶼的峭壁與空軍對決,最後被飛彈擊下的落石掩沒。雖然說和續集《哥吉拉的逆襲》的劇情完全符合,但人事地時一樣被改得面目全非。遮掩中認識日本但更恐怖的是,我回想起自己曾完全活在這令人發笑的視聽中卻怡然自得,彷彿那是天經地義似的。那時候,我對世界的認知不多,兩個主要的外國就是美國和日本。美國顯得落落大方,長什麼樣叫什麼麥克瑪麗寫什麼abc,一眼看去就清清楚楚,可是日本卻是,你明知道那是日本,卻總遮遮掩掩,把自己弄得好像我們中國人一樣,卻總不小心在哪個邊邊角角露出日本的細節。多半是書上的小字,比如百科的圖說,或雜誌照片裡的標幟,最常見的就是漫畫裡的狀聲字,圖文一體特別難塗改。名字更不用說,葉大雄、姬亂馬、宇宙戰艦黃帝號……看著卻叫不出真名、突兀卻不得不接受,日本文化就以這種異樣感在我的經驗中慢慢累積,成為那個年代獨有的,一種在掩蓋真相中認識異國的方式。鐵金鋼登陸(其實是大阪的)花蓮港。不過據說這景和花蓮港有點像?是誰造成這一段古怪印象?送審制度導致日本圖書在台灣得以篡改濫發、1972年的台日斷交導致日本電影在台灣空白10年,應該都是禍首。這些視聽審查令我想起書中一段沒收進電影的情節:不明人士在海底鐵金鋼即將登陸前,到處寫黑函散佈謠言,自稱是能夠操控海底鐵金鋼的「大台北金鋼團」,但最後證明他們只是在災難中散佈恐懼來斂財的招搖撞騙分子。我甚至懷疑這一段是不是在審查前加上去的,看起來好像在提醒讀者防範匪諜,其實不小心講出自己統治台灣的行事作風。而這本台版哥吉拉原作,在面目全非的翻譯中,倒是為這段不可思議的年代留下了最古怪的證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