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軍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勇奪史上新高的51面金牌,靠的是優勢項目多、地主優勢。不過,今年則不敵美國,以38金居次席。
大陸在1984年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回到國際舞台後,體育政策承襲前蘇聯、東歐訓練傳統,採「舉國體制」。大陸官方認為,唯有在國際賽有優異表現,才能證明自身國力。
集體訓練、國家出大錢培養選手、給予球員高額鼓勵是大陸舉國體制的特色,只要能在全國運動會、亞運甚至奧運奪牌,選手與教練的大半生涯可獲高度保障。
這也讓大陸體壇出現不少奇異現象,包括官員曾鼓勵選手使用藥物、謊報年齡、地域情節壟斷選手出戰等。
大陸羽球女雙在倫敦奧運「消極比賽」避免碰上實力較強對手,遭失格處分,被視為是大陸在本屆奧運恥辱,一些評論認為是唯金論作祟。
但隨著大陸經濟成長、民智日開,中共掌控的體制出現腐敗、資源分配不均、忽略全民體育等狀況,漸漸有大陸民眾思考,如何從「體育大國」成為「體育強國」?
這也是每每大陸軍團出戰奧運時,唯金論讓大陸民眾持續討論的主因。
先進體育國家的體育政策,先從基礎運動教育著手,讓一般民眾從小培養體育觀念,進而培養競技選手,球員養成並非刻意;政府鼓勵民間企業贊助、認養選手與球團,讓體育轉成「實業化」,藉由職業賽事提升民眾興趣,轉回深化運動教育,形成循環、連貫性的體育方針。
舉國體制的大陸體育環境卻不然,雖然大陸的職籃(CBA)、足球超級聯賽、排球、撞球、桌球都是掛著職業賽事牌子,實際上,球團都帶著官方資金參與,包括姚明、彭帥、付小芳等大部分球員,出國比賽都是職業身分,卻受國家資助,因此,一部分獎金也要回繳大陸體育局。
最讓大陸民眾詬病的則是資源分配問題,從小就培養特定選手,雖有助於選手實力快速提升,卻也早早扼殺其他球員的發展潛能,無法全面性讓更多人參與,成為大陸民眾不滿唯金論的主因之一。
不過,大陸在體育賽事的優異表現,確實也高度提升大陸人民自信心,這也是官方媒體不肯淡化唯金論的原因。參加倫敦奧運的大陸代表團副團長蕭天就說:「作為搞競技體育的人,作為運動員來說,參加奧運不得金牌,你來幹什麼!」
也有人認為,舉國體制只關心獎牌數量、國際賽成績,忽略全民體育,比較大陸在國際賽獲得的金牌數量,顯然大陸運動人口比例是相對偏低很多。
體育推廣若無法普遍在民眾生活中,獎牌數量只是記在國家的面子上,選手不過是國家培養的「鬥雞」。
競技與全民體育如何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大陸在軟實力如何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