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最小的其實最大(二)村落文化再造: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2.07.31 00:00
錢和文化,看似兩個層面的價值觀,但在推動村落文化再造時,經費時常成為最大的絆腳石,也成為理想與現實出現落差的重要原因。雖然文化部正擬訂4年計劃,推動7835村落再造,但畢竟資源有限,許多民間人士早已動了起來,選擇用不同的方式與創意,一點一滴投入文化美學扎根工作,同樣努力希望讓文化觸角伸的更深、更遠、更廣。

(砲操演練現場)

國軍正在進行砲操演練、動作確實迅速,但隨著兩岸關係和緩,這樣的砲操演練已成為連江縣政府力推的馬祖戰地文化觀光行程賣點。軍官︰『(原音)民國85年那一年,我們重炮射擊打一發,南竿大概2千戶居民,他們的玻璃震碎了,傢俱也壞了,所以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射擊了。』

對離島馬祖來說,戰地文化是當地民眾成長中最重要的記憶。當地一群熱心居民這幾年就和時間賽跑,和長輩們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記錄下屬於馬祖的故事。社區媽媽說:『(原音)他就讓小孩子到社區裡面去訪問那些老人家,8、90歲,7、80歲,問他「你20歲的時候你在做些什麼?你30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那時候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國家發生了什麼事?他自然而然就串連起來,所以就是活的歷史。」』

馬祖的芹壁,一個古老的村落,褐色的平房倚著山坡層層挺立,老屋與藤蔓纏繞著近百年的人文遺跡,文化部及連江縣政府想在當地建立藝術村,打開文化知名度。但是縣長楊綏生有著滿腹苦水。

◎沒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楊綏生說:『(原音)我們所有預算,縣府的預算接近差不多30億,你說文化這方面,我沒有詳細去記,大概好像1億多啦,但是多數都在發薪水,所以能夠從事建設的實在有限啦。』

這份無奈不只在馬祖,許多縣市村落在發展當地文化時,也都有「難為無米之炊」的感慨。

曾經當過3年桃園縣文化局長的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就希望文化部長龍應台正視地方文化資源不足的殘酷現實。陳學聖說:『(原音)莫斯科市立芭蕾舞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維也納少年合唱團,我可以給他多少錢補助,他才能來這裡表演你知道嗎?我只能給他3萬塊,3萬塊才打動他,勉強請他來桃園縣演出,讓我們看到一場比較高水準演出;還有很多藝術作者是我沒有辦法給錢給他,但是我透過免費場地借用,讓他跟我共同演出,讓我文化局掛名,我給他免費場地演出,所以他能到桃園演出,我連一毛錢都支付不起,這是真實的現況。』

龍應台也很清楚政府資源有限,她認為文化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整合各部會資源,並加強與各地方文化局溝通合作,讓錢花得更有效率。她說:『(原音)文化部內部要去盤點跟整合所有跟草根跟扎根有關的原有資源,做一個整合,這個之後,這個還有下一步,譬如說農委會,它是農村再生基金,他們已經在做很多事情,那我們文化部就要去探討說,在從泥土出發、再造文化村落基礎上,我們跟農委會有什麼樣的介面可以攜手合作?那地方政府,譬如我們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之間彼此的溝通和合作,在執行上是怎麼樣可以更有效。』

◎結合民間資源、創意 助文化達陣

當然,想要推動村落文化再造,光靠政府的力量並不夠,台灣豐富的民間資源成為最有力的先鋒。他們利用各自的資源,深入許多村落與部落,試圖把這些散落的繁星串連起來,才能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原音)我現在放3個跟節慶有關的音樂,節慶、慶典有關,那你聽到音樂的拍子,你知道什麼是拍子,妳們剛有學打鼓,音樂拍子是怎麼樣,用腳步拍出來;音樂的感覺的樣子,請你用上半身表達。』

一個炎熱的午後,大提琴家張正傑正在教一群原住民青少年如何體會古典音樂之美。這是由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及台東大學主辦的「花東青少年藝術創作營」,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愛上了花東的自然與淳樸,他希望結合民間力量,給原住民小朋友機會。他說:『(原音)能夠讓他自己的天賦被人間看到的話,那是多麼美麗的夢想。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有一所學校,讓所有原住民的朋友,有藝術天份的,我讓他進入這個雙語學校,讓他能夠跟國際接軌。想想看,如果將來能培養出最少數百,甚至於這樣的小朋友,他有非常棒的英文能力,非常自信自己天賦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花東,那時候的花東一定可以不一樣。』

於是,散發藝術種子的不只張正傑,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朱宗慶打擊樂團及台灣民謠教父胡德夫等人都曾加入這個行列,希望能讓資源最少的原住民小朋友也有接觸藝術的機會。

朱宗慶打擊樂團:『(原音)這個沙鈴呢,大家看好,我們常看到很多人拿起來是這樣玩,不然就是這樣,可是真正沙鈴打出來應該是這種聲音,很清楚、很好聽的這樣。』

林懷民:『(原音)當你要掉下去,又要注意起來的時候,這是一定的,但是你接受這個事情,你要怎麼訓練,那是毅力。所以這地方我要提出來跟大家談的就是說,一個好奇,然後下面你要專注。』

林懷民試著用簡單的字句傳達現代舞作背後的意念,在他面前的,不是在兩廳院中正襟危坐的成年人,而是一張張帶著稚氣與好奇的年輕面孔,因為在他心中,21世紀的新文化運動應該是由老百姓自己決定。林懷民說:『(原音)21世紀的新文化運動是老百姓決定自己的文化生活,大家一起來!各位,回家,提供贊助、提供創意、提供各位專業協助,灌溉故鄉的文化土壤,或者投入自己關心的公益事業,用畢生的歲月來實踐自己的承諾。』

「文化」並非只供奉於高高在上的廟堂,正如文化部的標誌-牽牛花,它應該是一種從泥土出發的草根力量,在庶民的生活中、在錯落的老屋間,更在每個人的記憶中綿延;不管是廟會、戰地或是最平凡不過的農家,都有著許多等待被發掘的感動與驚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