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大東文藝中心/禪定概念出發 並回應在地特色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7.30 00:00

圖說:薄膜遇颱風受力狀況的電腦模擬圖示。(張瑪龍建築事務所提供)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位於高雄鳳山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歷經2006年競圖、2008年正式動土,在2012年春天終於正式啟用,已然和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相輝映,一東一西地,形成大高雄西南端藝文活動的完整網絡。佔地4.3公頃的基地位置原是高雄市大東國小的校地,當大東國小轉型為微型藝術小學之際,旋即希望以區域型藝術中心模式,打造出不同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與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之外的另一塊藝文園地。談起設計概念從發想到完成,總體負責的張瑪龍建築師說,案件在起始時之所以提出「禪定」的概念,就是感於現在城市中,已然存在著有太多習於彰顯的物件,就在資訊迅速流轉與充斥之下,若建築體也以同樣外顯的方式,傳達過多的語彙和風格,豈不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混濁不清?所以他在競圖的初始,就希望用低調、單色低彩度,如灰與白,純淨的打造一個可以讓人靜下心的空間,「概念很單純,即是希望能在混亂的年代裡嘗試找尋簡單的答案。這與法鼓山聖嚴法師所言,在雜亂當中尋找和諧是相通的,也就是所謂禪境的表現。」因為這樣的想法,於是才有了第一階段競圖時簡單長方形盒子組成的建築序列出現。他認為,單純的空間裡,只要量體夠大,靜化的力量跟渲染力就會夠強,光是用想像的,就可以感受到人們行走或閒座期間,很舒服平靜地享受著空氣、享受著風,張瑪龍這樣淡然卻也寫意的描述道。

他提到,在構想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時,考慮到高雄都市聚落及活動特性,排除了單棟巨大化內聚型建築的手法,而是希望透過空間展開的方式,讓數個單體建築組合成都市開放空間,可以讓更多居民一同共享,當然,享用的過程,不僅僅局限在進入室內參觀展覽或者聽音樂會,而是更廣泛的希望使用者透過戶外活動的參與,讓在此發生的情節更加多元豐富。讓放學途中的小學生、來此運動的社區居民也可以不經意地透過大量三角形的帷幕窗,一窺室內正在舉行的展覽或音樂活動。基於這樣的想法,他們也很樂見在競圖後期因為有國外建築團隊以輔助之姿加進其他的構想,而且基於找出可以與在地城市相呼應的語彙,進一步發展出白色薄膜拉撐出來的屋頂跟一座座漏斗狀落下的造形物。透過薄膜成為頂篷般的包覆。面對鳳山舊聚落,兩個單體建築相距6米,像是把周邊巷弄6米、樓高15米的老高雄透天厝巷弄都連結進來了,人們可被允許從四面八方遊逛其中,方便而流暢,且每一個漏斗圓孔落下與地面之間的垂直高度都不相同,除了遠觀時形成碩大的視覺指標之外,近觀也能自然製造出不同方位、遠近、角度…視覺上的層次錯落,頗具趣味。

當然,除卻了建築寓意上的考量,薄膜屋頂也同時回應了當地氣候上的需要,半戶外遮陰的方式,創造出陰涼的微氣候區域,適合各式活動的使用,在雨天時更能引導雨水流洩進入其中數個單體下方的景觀水池。透過氣流試驗,更顯示地表的熱氣可以由開口處騰升向上,附帶著引導新鮮氣流進入屋頂棚架內,有如熱氣球般的原理一般,造成風動也替活動期間的人帶來無比涼爽的體感暢快。除此之外,薄膜頂蓋更讓空間造就出既是戶外又受到保護如室內般的格局,藉此與建築物內部的正空間取得平衡感,而且這樣的平衡不單單是面積上的制約,更是讓人駐足停留的意願與故事體驗。

張瑪龍還說,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在規畫的初期,確實是定位在地區形的藝文中心,而且即便身為一手策動建築如他,最初亦同樣擔心著像鳳山這樣一個長久都定位為非藝文特色的區塊,究竟會不會有那麼多的活動在此舉辦,還是最終讓整座藝術中心淪落為社區居民活動中心爾爾?可喜的是,自春天啟用至今,由於戶外空間營造的成功,再加上透過文化局團隊的經營,不論是區域性的藝文資訊導入,或者不分白天晚上前來觀看跟參與活動的人潮,以及陸續滿檔的展覽舉辦等,都充分顯示了它的成功以及在城市發展上對於生活品質提升的影響性。

他日一訪南台灣鳳山,相信不管是為了參與藝文化活動,或者在日間圖個放下煩悶襖熱的難得,或是在夜晚能替自己找到一份輕閒、吹上清涼的晚風、觀賞眼前都市美景,來到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應該更能別有一番體會!【延伸資訊】http://www.liontravel.com/webpd/webpdsh00.aspx?sKind=1&sProd=12TSKHHSD1更多其他與建築設計相關訊息請上【建築行腳】專題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