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龍應台:社區再造落實村落文化

民生@報/陳小凌 2012.07.24 00:00
圖說:文化部今天召開文化國是論壇,與會貴賓左起廖嘉展、虞戡平、嚴長壽與龍應台。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文化部長龍應台今天強調,村落文化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文化部將重視文化的概念滲透到各個行政部門,並強化社區再造的重要性,才有可能落實7835村落文化再造的理想。

文化部今天在淡水文化園區鼓牌倉庫舉行第六場文化國是論壇,主題為「最小的其實最大--7835村落文化再造的落實」,凝聚各界對村落文化再造議題的共識。龍應台、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助理教授吳瑪悧、紀錄片導演虞戡平、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出席對談。

龍應台指出全國目前共計有7835村,如果村落是耕種文化的沃土,而每一位居民,都應是被細心呵護的文化種子。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指出,台灣社區組織發展已經走到必須轉型的階段,他認為只有找到社區共同價值的共識,才能整合大家的力量,發揮社區再造最大效益。

廖嘉展說,社造做不好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他認為不能太過依賴政府的計劃工作,而是應該回到地方本身,透過彼此溝通建立長遠發展的願景,才能夠得到跨派系的支持,形成力量永續發展。「如果沒有願景,資源投下去也只是散彈打鳥,無法開花結果;有了願景,社區才能自己主導發展,否則光是組織內耗,就會造成社造停擺。」

他建議應需要有不同的思維與行動,他建議可以成立區域性的NGO(非政府組織)社造平台,整合力量來協助社區找出願景,形成動力。讓社區、非營利組織、產業及有意願發展的各人結合,形成社會企業。

龍應台同意廖嘉展的說法,認為文化在社區扎根要靠社區力量,過度依賴政府不可能永續,很可能被政治力控制,且非以地方本位思考。而文化部要強化社區的重要性,應該深入各地社群、學校、村里,建立一個文化涵養量豐富的平權社會。

近幾年特別關心原住民文化權益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則憂心的表示,現在部落偏鄉已經出現「中空化」危機,年輕一代不願留在部落。他認為只有讓文化自信滲透到教育裡面,才能幫助部落年輕人找到回家的路。

社造過程中,嚴長壽會藉重年輕人群聚性的動力,互相形成支援,比起一個人單打獨鬥,更具內涵與價值,更能找到自己真正要的發展方向。他說,一定需要有心人的長期蹲點,並發展出志工模式,號召年輕人願意進入社區長期陪伴,否則社區空洞化的問題很難獲得解決。

龍應台表示,政府常常更迭,首長與政策也可能常換,對社區發展最需要的「永續」不利,因此社區要紮根,不宜對政府寄望太深,社區「自強自立」極為重要。

龍應台強調,她提出的7835村落文化再造概念是個願景目標,文化部必須做的是像「方糖入水」,讓各部會、各地方政府了解社區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讓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或是離島基金的運用,都有社區文化的想法,這樣落實到社區的資源就會源源不絕。

文化部要設法滲透進入不同的行政部門,讓主計部門了解社區文化重要性,讓財政部了解社區文化是重造,讓地方政府認識到或是你的區公所裡頭是否要有文化課的成立,這都是文化部該做的事情。

龍應台同時表示,若想落實村落文化再造,需要全台所有志工一起參與;此外,台灣人口逐漸老化,如何將65歲至75歲這群退休的「黃金人口」也納入社區再造的一環,都是文化部思考的重點。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教授吳瑪悧表示,透過藝術媒介可以產生對話溝通,藝術具有看不見的安定力量,可以幫助社區民眾與藝術創作家的共同成長,她自己在嘉義偏鄉推動藝術行動計畫後,回到台北也開始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因此決定參與竹圍樹梅坑溪的藝術環境行動。

導演虞戡平也認為,用文化藝術觀點投入社區是值得鼓勵的,因為文化藝術充滿理想,對於結果也往往並不滿意,但這種特質,才能真的看到社區或部落文化的心靈,而不會只偏重物質文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