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提醒,因為大腦杏仁核及大腦前額葉、前扣帶迴失調,導致破壞性情緒失調。(記者丁彥伶攝)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電視新聞中,沒幾天就會播出有人在馬路上被人按一下喇叭,就拿球棒下車砸人車或打人;或是被心儀的女生拒絕,就打人甚至是殺人。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今(12)日提醒,這些都可能是破壞性情緒失調者的行為,他提醒家長要及早發現,7至14歲是矯正的黃金期,及早給予面對挫折的教育,必要時也要使用藥物治療。
葉啟斌提醒,7到14歲是這類患者容易出現衝動行為的年齡,也是重要的教育黃金期,如果沒有及早在這段時間做控制,並加入矯正,讓他們養成衝動行為的習慣,未來治療要花很長的時間,孩子們也會面對更痛苦的時期。他提醒,如果發現孩子在一星期內,對別人暴衝的次數達到3次或以上,這種情緒持續一年以上,家長就要注意小孩可能有破壞性情緒失調。
另外,很多人常會說某些人很白目,不會察顏觀色,葉啟斌說,這些都是破壞性情緒失調的症狀,最新的研究發現,這類情況通常是因為大腦杏仁核,以及前額葉及大腦前扣帶迴的活性不佳,因為杏仁核是負責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而察覺情緒後,因為人有很成熟的大腦前額葉及大腦前扣帶迴,可以對這些反射緩衝後再做成熟的反應輸出,不至於會直接暴衝式地將挫折做不正當的反射式反應。
這類患者就是情緒感知與反應失調,而因為杏仁核的活性不佳,導致不會察顏觀色,所以說話讓人覺得很白目、講話常自說自話讓別人插不上嘴,或常常侵擾別人的空間,譬如要求別人立刻給他所需要的東西、講話很直,完全不考慮場合或別人的感受,直接問他人隱私、或說話傷人等。
破壞性情緒失調的人還常會有睡眠障礙,葉啟斌說,前額葉及大腦前扣帶迴活性不佳也讓這類患者面對挫折常有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還可能合併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對立性反叛疾症,以及妥瑞症,或是自我中心,無同理心去體會別人感受的疾病;例如亞斯伯格症和自閉症,以情緒障礙;如躁鬱症、憂鬱症,都容易罹患破壞性情緒失調的問題。
葉啟斌提醒,破壞性情緒失調常有家族性的體質,而教養方面也很重要,如果家庭教育讓孩子太容易得到滿足,或是常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刺激性暴力的電視、電玩等,都可能讓孩子容易有破壞性情緒失調。若發現孩子有這類問題,最好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正確診斷,並給予適且的教育,目前這種新診斷已經在國內精神科學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