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公所亂放流「菊池氏細鯽」棲地不保

自由時報/ 2012.07.04 00:00
草魚、鯉魚為外來種 恐危害河川生態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光復報導〕苗栗縣府五月在河川放流外來魚種,引起破壞生態爭議,光復鄉公所昨在馬太鞍溪上游的吉利潭放流外來種的草魚、鯉魚及台灣特有種的菊池氏細鯽魚苗二千五百尾,盼為吉利潭注入「新生命」,但該作法也引發危害河川生態的批評;鄉長謝忠淵則強調,放流的這些魚種存在已久,不會影響生態。

光復鄉長:放流魚種存在已久

生態研究者葉國政說,吉利潭為開放水域,下游可通馬太鞍溪,也是罕見的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以及數量稀少的台灣原生魚種高體鰟鮍、革條副鱊(後兩者均俗稱牛屎鯽)的棲地。他說,放生菊池氏細鯽雖好,但外來種草魚因食量大、生長速度快,吃光水草將導致沼蝦、米蝦找不到地方棲息產卵,蝦類減少。

另外,鯉魚會吸底泥、吃掉其中的圓蚌、河蜆的幼體,將影響革條副鱊的數量,因革條副鱊繁殖方式特殊,會把卵產在蚌、蜆等斧足動物的鰓,養了鯉魚的後果是村民以後撿不到河蚌,在未經評估下胡亂放流會影響河川生態。

光復鄉公所昨與大馬村民在吉利潭放流魚苗,鄉公所先前向花蓮縣水產培育所申請魚苗,共申請紅尼羅魚(吳郭魚)一千五百尾,錦鯉二百尾、鯉魚五百尾、草魚一千尾、菊池氏細鯽共四千二百尾。

昨天上午包括大馬村長王梓安、鄉公所員工、村民拿著小塑膠盆舀起裝在塑膠水袋中的魚苗倒進吉利潭。大馬村長王梓安說,以前吉利潭魚蝦蟹蚌很多,是阿美族人的聖地,族人在此採水菜、抓魚蝦、撿河蚌和挖蜆,但這幾年變少了,感謝鄉公所放流魚苗,希望吉利潭恢復往日盛況。

鄉長謝忠淵說,本來也要放流紅尼羅、錦鯉魚苗,但發現體型太小,決定養大一點再放,現場放流鯉魚、草魚、菊池氏細鯽共二千五百尾。

馬太鞍溼地教育協會理事長艾業直說,紅尼羅魚其實是外來種吳郭魚育種而成,吳郭魚食性廣、食量大,錦鯉也是外來魚種,都會掠食吉利潭的原生種魚類,包括這次放養的菊池氏細鯽,和紅尼羅魚、錦鯉養在一起,根本死路一條,放流變「放死」,建議鄉公所就算紅尼羅、錦鯉真的有機會長大,也不應任意放流。

水產培育所:將了解放流過程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代理所長黃耀興說,申請的鯉魚、草魚、錦鯉屬於經濟魚種,一般鄉鎮公所可向水培所申請經濟魚種要飼養,但如放流復育於自然水域,需提出計畫,如鄉公所放流有影響生態的疑慮,將會進行溝通了解,另外,將來也會要求鄉鎮公所提出計畫時,需交代清楚魚苗的流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