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回顧楊德昌《光陰的故事》 崛起台灣新電影30周年

yam蕃薯藤新聞/李聖鈞 綜合報導 2012.06.29 00:00
  今天是華語電影大師楊德昌五週年忌日,楊德昌是過去80年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1982年由導演楊德昌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大膽的嘗試各方面的創新,打破以往電影的型態,用不一樣的題材、工作方法與對電影的態度,帶領人們走向全新的電影世界,從此之後《光陰的故事》就被認為是台灣新電影的起點。   台灣新電影問世今年剛好滿30年,《光陰的故事》是用四個短片合成的一個故事,分別是《小龍頭》、《指望》、《跳蛙》與《報名來》,當年就是用這樣特殊的組合方式獲得大家的認同,而寫下電影界新的一頁,也因為本片各方面的創新,讓楊德昌迅速與侯孝賢齊名,更被公認是「台灣新電影」重要先驅之一。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1983年楊德昌一口氣拍出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海灘的一天》創下先例,算是《賽德克巴萊》超長片的始祖,片中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也被認為是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一部。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1985年的《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當時楊德昌以為有了《海灘的一天》作為基礎後,決定跟侯孝賢放手一搏,籌錢、出資、劇本、策劃連侯孝賢和蔡琴都推上主演的位置,但影評認為有時代的批評,因此票房跌的慘痛。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到了1986年楊德昌並沒有因為《青梅竹馬》而倒地不起,反而越挫越勇再推出《恐怖份子》以對台北都市人的深刻觀察作為基礎再次獲得肯定,在國際影展上大受好評。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1991年楊德昌拍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再次引起廣大的討論,獲得第28屆台灣金馬最佳影片獎、最佳編劇獎與最佳導演提名,還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國外導演。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1994年《獨立時代》獲得第31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1996年《麻將》敘述四個叛逆青少年組成的「犯罪四人幫」以騙財騙色呈現出台北荒繆可笑的一面,該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2000年楊德昌的巔峰之作《一一》那時後他有了充裕的時間、寬裕的資金,並用一生成就完成的作品,更獲得最高殊榮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是目前唯一獲獎的台灣籍導演。《一一》也是楊德昌在世的最後一部作品。 新聞圖片 圖/擷自網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