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傳遞部落災情 媒體不要幫倒忙

立報/呂淑姮 2012.06.27 00: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又有颱風形成,雖然還不知道會為台灣帶來多大雨勢,但在災害頻率越來越頻繁的現在,眾人已繃緊神經。天災來臨時,媒體與政府、民眾若能緊密結合,迅速將各地災情傳遞,定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提供部落發聲管道近幾年來只要發生急降雨、颱風,受災地區多半在原鄉與沿海低窪地帶。由於山區部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時縱然部落內部安好無災情,但部落聯外交通毀損,搶修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完成;道路修復也成了極大難題。原鄉部落該如何與媒體和官方合作,讓部落獲得即時資源,是目前防災重點工作之一。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董克景,日前在「原住民族新聞與傳播研討會」上發表《新聞報導與訊息科技-初探原鄉防災體系中的媒體功能》論文。董克景認為,媒體僅是災難管理中的一個環節,城鄉防災資源落差、災難報導與資訊呈現模式,目前都仍有許多需要討論與改進之處。他建議媒體、尤其是原住民專屬的原民台,以及官方防災系統,應建立整合性高的防災資訊系統,加強在地與中央資訊連結、回報;運用原民台設置族語播報防災資訊、最新訊息、平時防災演練,並善用各類型媒體做即時的各地部落影像回傳。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林照真則說,從世界各地原住民的處境來看,都有著「非為資本主義受益者、卻是災難受害者」的特殊性;她認為,官方對於原住民族並未提供在地避災的資源,商業媒體對原鄉關注度低、在災後到達部落不易,都有可能讓部落災情無法傳出。林照真與董克景都建議,讓部落自主防災之外,也提供部落對外發聲的管道和訓練,讓族人可自行運用各類媒體報導部落現況,獲得所需要的協助。氣象數據應生活化排灣族部落工作者屋米認為,目前國家的防災系統整合度不足,原鄉如果遭遇天災,資訊會分散在氣象局和水利署、公路總局各處,需要媒體或民眾自行整合。在土石流警戒部分,屋米說,土石流警戒並非如同雨量可有預測值,而是等到情況的確已達黃色或紅色警戒才會告知民眾,屋米認為這樣對部落來說太慢。在新聞播報方面,從中央氣象局到各家媒體氣象主播都會提到「目前雨量已達XX毫米,民眾要提高警覺」。屋米說,這樣的播報方式對民眾日常生活並無太大幫助:「氣象數據對族人來說就只是數字,建議氣象局和媒體可將數據解讀,說出雨量或風速、溫度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雨量多少毫米、建議民眾該作哪些應變措施,讓氣象數據更生活化。曾在禮納里擔任社工的婀麼說,每次颱風或下大雨,社工會與在地村長、村幹事、鄉公所連繫,回報當地是否安全以及目前災情。她說,現在有許多部落族人會用網路即時更新自己所在地的現況,但不見得會在新聞上看到原鄉部落的報導。婀麼說,如果原民台在災難時有更多部落消息當然最好,「問題是有很多族人家裡看不到原民台。」電視災難 製造恐慌至於「電視災難」,日前雙颱一前一後侵襲台灣,南部部分地區被形容是泡在電視災中,這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台中中橫路段。中橫梨山段在610水災時交通中斷,但同樣在中橫的松鶴部落則並未受災,台中和平區博愛國小家長會長陳聖國說,颱風時許多人打電話到松鶴關心,都十分緊張部落的狀況,「我們也覺得很奇怪,好像快毀滅了,其實沒有啦!」董克景說,如設立部落防災資料庫、政府資訊與媒體之間快速通報互動,讓部落主導發出第一手資訊,就可減少電視災難的機率,讓資訊更精準確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