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BMW【試車報導】精準的黃金交叉!F10 M5再次樹立當代標竿

Carstuff/edison 2012.06.22 00:00

對於性能車而言,車迷朋友總是多了幾分期待,期待那帳面上可以榨出馬力數字、期待那加速過程中可再削去幾秒的極限、期待那外觀內裝的過分乖張,而此期待,更可說是對於造車工藝極致發揮的期盼。當時空背景轉移,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逐漸發酵,性能車不再可如過往的恣意發揮,受限於排放法規與企業責任的要求,性能車發展有著越來越多的限制,但換個角度,造車工藝以更極限的方式發展,只是發展的表現不僅是性能面的發揮,更要兼顧著完全反方向的節能面。

 

要在每世代的演進中將性能再次往上推進,考驗了造車技術的發揮,但當前更要將節能面向一併考慮,更是造車科技的再次突破;雖然許多車迷朋友認為,一款款嶄新的性能車早已變了樣,沒有如過往Hardcore的核心價值,但別忘了,從測試數據分析,現在的性能車更安全了、更舒適了、更寬敞了,且重要的是,也更快了。

 

簡而言之,性能車過去或許只要顧及到多年磨出的刀峰是否銳利,能否給予敵人一刀致命、或是給予使用者一擊必殺的威力,但現在還要考慮這武器的實用性、反作用力、攜帶便利性,要更全面的發揮攻擊效應,這,我想應該是此次主角BMW F10 M5相當合宜的調性形容。

 

相較於攻擊性較強、定位較為年輕的M3而言,M5的定位,本就需有著較多的兼顧,除了一貫相承的M GmbH過人武力外,在其中大型房車的平台上,還須兼顧車上四名成員的舒適,而在當下,還有嚴苛的環保法規要考量,M5要達到均衡的目標,確實要比M3或M6來得刁鑽一點。

 

從歷史軌跡來看,M5的表現始終是優異的,這口碑來自於消費者也來自於海外專業媒體,在一定的實用性與舒適性平台上,更保有了品牌一貫堅持與自豪的駕駛樂趣,雖然這樂趣不一定有著非凡攻擊力,但俯拾即是、隨手可得的力量,充分與駕駛溝通的調校,讓過去的M5,始終是對手欲般倒的敵人,但,卻從未被取代。

 

F10 M5延續過往,有著內斂的運動個性,沒有誇張的空力套件,僅於細節處點綴出骨子裡不凡的實力。

 

性能、節能、過去榮光等多重因素交雜,新世代M5的誕生,有著較過往更艱難的任務,且平心而論,在體驗過了新世代5系列之後,對於F10世代的M5,本身是有些許的疑慮的,畢竟為了顧及更多的層面,新世代5系列操控起來的電子隔閡,是較過往多上了些許,那駕駛與道路間相距的距離,較過去遠了些。如此一來,F10 M5要如何發揮?在取車前,我很好奇,而在取車後,在前往拍攝東北角此拍攝定點的路途中,F10 M5卻以最直接的路感回饋,讓我之前所有的疑慮,全部一掃而空。

 

雖然同樣有著複雜的電子輔助系統,但F10 M5所回饋的感受卻沒有那種生澀、空洞、一板一眼的科技冷冽,而是多了份沉穩、多了份細膩,更多了份Q感。

 

「過去的5系列,也可說是過去的BMW回來了!」這是我下車後與其他試車組成員立刻分享的心得。雖然我知道,從E92或E90世代的M3上,那多重且複雜的駕駛模式控制,以精密的電腦技術,讓M3猶如一本從淺至深的武功秘笈般,可讓駕駛者依照自身能力與需求,分門別類的取得該有著功力輔助,當然,F10 M5也不會例外的擁有此套系統的加持,但這輔助系統所回饋的感受,一掃進年來BMW 、也可說是諸多德系高級品牌的改變,沒有那種生澀、空洞、一板一眼的科技冷冽,而是多了份沉穩、多了份細膩,更多了份Q感。以自身最喜歡形容的記憶枕手感,那遭遇路面坑洞時,車身第一時間的擺幅下沉,會迅速的找出均衡固定點,沒有多餘的擺動與震盪;如果坑洞不大,車體本身更不會有相對的上下位移,只會感覺到下方的懸吊持續的作動,盡力的在彈簧與阻尼的伸張與壓縮空間中,將此震動消弭。最重要的是,在每次的懸吊作動間,更多出了幾分韌性,也多出了幾分質感。

 

DDC電子避震器的質感很難以形容,猶如鴨子划水般的,車體看似風平浪靜,卻藉由著懸吊系統不停作動,來撫平道路的一切坑洞。將懸吊系統調整至最硬朗階段,路面回饋資訊將豐富增加,但卻可了解這衝擊經過柔化,並非直接了當的不留情面而來。

 

這DDC電子避震器的質感的確很難以筆墨形容,但當你一體驗,你卻很容易的會了解筆者所描述的特點;猶如鴨子划水般的,車體看似風平浪靜,卻藉由著懸吊系統不停作動,來撫平道路的一切坑洞;而將懸吊系統調整至最硬朗的階段,無疑的路面回饋資訊將豐富增加,以台灣的路況,也偶爾會感受到難以完全消除的衝擊,但你卻可以清楚了解,這衝擊是經過柔化的,並不是直接了當的對著你不留情面而來。

 

F10 M5彎道中會隨彎道幅度衍生出的側傾,但這側傾不會讓你手忙腳亂,也不會讓車室內的東西灑了一地,就像記憶枕般,稍為向下壓制後,迅速穩定的給予支撐,同時仍可從容的對應地面的不時起伏,保有輪胎的服貼性。

 

底盤運作的質感與沉穩,在直線前進中了得,而在彎道中也功力不減。對於一款重達1870kg車重的房車而言,要讓其毫無側傾的通過彎道,懸吊要何等硬朗,更是必會犧牲掉許多乘坐舒適性;對此,F10 M5採取較為人性的調整,彎道中沒有一絲不苟的沉穩,而是會有著隨彎道幅度衍生出的側傾,但別擔心,這側傾不會讓你手忙腳亂,也不會讓車室內的東西灑了一地,就像我所說的記憶枕般,稍為向下壓制後,迅速穩定的給予支撐,同時仍可從容的對應地面的不時起伏,保有輪胎的服貼性。

 

F10 M5達2968mm的軸距,是不利犀利過彎的特點。但針對前輪距加寬同時修窄後輪距,有效提升靈活性。

 

除了近1.9噸的車重,F10 M5還有著超過4.9米的龐大身軀,這也是不利過彎的另一特點。對此,F10 M5與一般5系列相較,先加寬了前輪距,同時修窄了後輪距,這無疑是提升靈活性的好方法,雖然從視覺上沒有令人興奮的暴龜輪拱,但較為內斂的性能美學,本就是M5所擅長的,且更有利於操控,何樂而不為?

 

以其車身尺碼,要說其在刁鑽彎道中能有多靈活,F10 M5還真的沒法完美演出,但在中高速彎道上,F10 M5展現出的穩定與樂趣,的確難出其右。

 

經此修改,你可以感受到彎道中的後軸更為聽話與柔順,沒有太多的重量拖累,整體的車身重心猶如往內縮小般的居中,搭配M Servotronic車速感應式的轉向系統,雖然較過去多了些輕手,但輕盈中仍不失精準,以更輕鬆的將F1 M5帶進帶出彎道考驗。以其2964mm的軸距,要說其在刁鑽彎道中能有多靈活,F10 M5還真的沒法完美演出,但在中高速彎道上,F10 M5展現出的穩定與樂趣,的確難出其右。

 

原廠代號S63B44的此具4.4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具備TwinPower Turbo、HPI燃油缸內直噴技術、VALVETRONIC氣門揚程可變系統與Double-VANOS等系統外,更加大了渦輪與中央冷卻系統,讓動力輸出更形優異,最大馬力達560hp/6000-7000rpm,峰值扭力為680Nm/1500-5750rpm。

 

M DCT雙離合器七速自手排變速系統也可調整換檔邏輯,讓動力銜接更為聰明與具效率。

 

雖然曾在X6 M上體驗過此具原廠代號S63B44的4.4升V8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但除了原先具備的 TwinPower Turbo、HPI燃油缸內直噴技術、VALVETRONIC氣門揚程可變系統與Double-VANOS等系統以外,更加大了渦輪與中央冷卻系統,讓動力輸出更形優異,且關鍵的是,不同於X6 M的Steptronic六速手自排,F10 M5更換上了M DCT雙離合器七速自手排變速系統,換檔效率更提升,反應於加速的感受,也更為精彩。

 

F10 M5加速力道雖然沒有如踹下椅背般的暴力,但那線性的加速曲線,讓人吸入在座椅內卻不過分深陷。

 

猶記得X6 M的飽滿,再經過了更高效率的變速箱傳遞,F10 M5的加速力道是更直接的,踩下油門隨即湧現的貼背感,不若R35 GT-R那猶如踹下椅背般的暴力,而是如吸入那包覆性極佳的跑車化座椅般,且線性的加速曲線,讓人吸入在座椅內卻不過分深陷;下盤穩固的吸附地面,沒有讓人有太多的速度感受,只見眼前可呈現引擎轉速的M款車況抬頭顯示器速度不斷瘋狂提升,才知自身的速度提升竟是如此的「不自然」!原來,這560hp的驚人馬力,可宣洩的如此輕鬆,如此愜意。

 

可呈現引擎轉速的M款車況抬頭顯示器。

 

不過這渾厚的動力,是可以透過多面向的控制介面,來左右其湧現的方式的。如果將換檔邏輯、油門反應、DSC等系統調整至最舒適的介面,此時的F10 M5,會與一般528i的輕快差不了多少,但如果全數調整至Sport Plus狀態,油門的深淺反應會立刻轉換到實際的加速感,隨伺在側的那蠻橫力道,全油門出發,吸入駕駛座的感受,雖然沒有太大的壓迫感,但絕對是迷人且驚人的。

 

F10 M5渾厚的動力,是可以透過多面向的控制介面,來左右其湧現的方式。

 

相較於一般的5系列,F10 M5的轉變,絕對不只有動力面的武裝而已,那整體同步提升的均衡性,你會佩服M GmbH的功力,底盤跟隨著動力的齊頭水準,成熟度、細膩度無庸置疑;相較於對手,動力表現雖然沒有佔太大上風,但整體的均衡度更勝,前後配重與反應更趨自然,也保有了駕駛本位的精神與M GmbH的Joy傳遞。更重要的是,就如同一開始冗長的開場白所述,F10 M5之所以再次成為標竿,不是同級難以企及的狂暴動力,而是與時俱進、通古博今的融會貫通。為了合乎當前的環境背景與用車習慣,F10 M5端出的菜單雖然菜色同樣澎湃,但沒有太讓人難以下嚥的嗆辣,而是格外的滑順入口,且複雜的電子輔助系統,沒有反客為主的科技驕傲,而是謹遵輔助的角色讓此動力上手度更為親民。比對E60 M5前世代車型,馬力扭力分別提升一成與三成的進化程度,油耗與廢氣排放更降低三成,這,就是數字面顯示最為直接的成果。

 

 

車頭三分天下式的氣壩,是前方最佳的辨識特色。

 

車側除了前葉子板上的散熱鰓以外,19吋M款雙輻式輪圈與藍色煞車卡鉗,也是專屬配備。

 

M款後擾流翼相當斯文,小小一片猶如鴨尾。

 

車尾的M5銘牌,是令許多車迷朋友魂牽夢縈的招牌,更是M GmbH的功力展現。

 

四出式排氣尾管巧妙的整合於後擾流內,視覺完整性一流。

 

建立於一般5系列的內裝格局基礎上,再針對操控介面與用料加以升級。

 

四環式儀表看似簡單,但透過高度整合的螢幕,呈現出相當豐富的行車資訊與操控系統狀態。

 

轉速表下的螢幕可提供油門反應、電子避震器、M Servotronic轉向靈敏度等模式的狀態顯示。

 

M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含換檔撥片,且提供M Drive模式設定,可針對DSC、油門反應、電子避震器、M Servotronic、換檔邏輯、車況抬頭顯示器等加以設定。

 

引擎自動啟閉系統有效提升節能表現。

 

iDrive中文化控制系統含自設功能快捷鍵。

 

駕駛模式可由iDrive系統中作出相當精密與個人化的設定,猶如一本從淺至深的武功秘笈般,可讓駕駛者依照自身能力與需求,分門別類的取得該有著功力輔助。

 

駕駛模式也可從排擋旁的快捷鍵迅速設定。

 

提供多樣化的行車輔助安全裝置,如倒車顯示系統、環景顯示系統與圖像式停車警示系統等。

 

有著身分標記的迎賓飾板。

 

M款雙前座電動調整座椅含駕駛座記憶裝置,乘坐舒適性與包覆性皆相當出色,從頭、肩、背、腰、臀至大腿皆可提供足夠的支撐性。

 

電動開閉的後廂蓋。

 

比上先前試駕過的東瀛戰神,論加速、論單圈成績,F10 M5無法佔有任何優勢,但除了便利性以外,讓人對其回味的,更是其自然的魅力。以當前的造車科技,動力的數據大小,早非是關鍵技術,而是要如何讓人接受、讓人記憶、讓人把玩,還要符合一連串複雜的測試法規,這箇中的均衡點,F10 M5應該是找出了精準的黃金交叉。

 

 

BMW F10 M5五視圖與基本規格表:

 

 

車型F10 M5
車價(新台幣/萬)689
引擎
引擎型式TwinPower Turbo V8
排氣量(c.c.)4395
最大馬力(hp/rpm)560/6000-7000
峰值扭力(Nm/rpm)680/1500-5750
0-100km/h加速(秒)4.4
變速箱/底盤系統
變速箱M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
轉向系統M Servotronic車速感應式動力方向盤
煞車系統高性能複合式碟車系統
前懸吊鋁合金雙A臂
後懸吊鋁合金多連桿
輪胎尺寸前265/40ZR19 後295/35ZR19
尺寸規格
全長(mm)4910
全寬(mm)1891
全高(mm)1456
軸距(mm)2964
車重(kg)1870
油耗與排放(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平均油耗(km/L)8.8

 

文=葉毓中  攝影=李承儒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