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科學珍聞】非洲湖泊魚類為何特多?湖水深度和性是關鍵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 2012.06.21 00:00
  大家有沒有想過,如同腔棘魚這樣的生物在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都沒什麼改變,而且只剩下兩個現生種的同時,為什麼有些生物類群卻能在短時間之內就產生了超級高的多樣性?   這個議題一向為演化生物學者所重視。一般來說,新物種的形成需要有兩個重要的條件:環境因素與特定的物種特性。雖然這兩個條件廣為人所知,然而環境與生物因子如何交互作用產生新物種卻沒什麼直接的證據。   Eawag與來自伯爾尼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期刊中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研究過非洲46個具有高度慈鯛多樣性的的湖泊與魚類後發現,新物種的快速產生來自環境因素與性擇因素的結合。非洲慈鯛一向是這個議題的良好研究對象,牠們在非洲湖泊中從少少的種類演化成如此高多樣性的物種,光是維多利亞湖以及馬拉威湖就有超過800種慈鯛。此外這些慈鯛多半都已經進入水族觀賞魚市場,且有人工繁殖技術, 因此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研究材料的取得就更為容易。   根據研究指出,物種的多樣化比較容易在較深的湖泊以及太陽輻射較強的地區發生,反倒是湖泊的大小對於新種的生成卻幾乎沒有影響。而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因為陸地生物的種化現象是與可獲得的棲息地區面積是有關聯的。而在物種特性中,性擇(擇偶偏好)的強度則是扮演重要的關鍵。   若相關的環境因子能與性擇配合,物種的快速分化則最有可能會開始進行。然而人類活動,例如過度的捕撈與湖水污染已經對這些非洲湖泊魚類造成重大影響,例如當一個湖因為受到汙染或水位降低而造成可棲息深度有所改變,湖中的生物多樣性則將因此而崩潰。   資料來源:Catherine E. Wagner, Luke J. Harmon, Ole Seehausen. Ec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exual selection together predict adaptive radiation. Nature, 2012; DOI: 10.1038/nature1114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