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自然奇趣】為什麼台灣擬食蝸步行蟲不再是保育類了?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 2012.06.20 00:00
  台灣在80年代環境教育與保育思潮興起後,民眾對物種的保育也開始重視,隨著許多生物圖鑑的出版與資訊流通,許多人也累積了不錯的生物辨識能力。對生物觀察愛好者來說,保育類動物是一定的認識的。在保育類動物中,昆蟲佔了23種,但仔細一看名單,熟知的台灣擬食蝸步行蟲(Carab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怎麼不見了?這是因為農委會在2009年的時候公布了重新修正的台灣保育類動物名單,其中有3種昆蟲被刪除,有8種被新增,而台灣擬食蝸步行蟲就是其中被刪除物種之一。   台灣擬食蝸步行蟲是日籍博物學家鹿野忠雄據說在南湖大山發現的物種。但是鹿野當時所認知的南湖大山可能並不是登山界熟知的圈谷區,因為這種步行蟲分布的海拔並沒有那麼高。台灣擬食蝸步行蟲之所以深受矚目是因為,牠們是全台灣最大型的步行蟲,雖然長得有點像苦瓜,翅鞘上的金 屬光澤卻非常吸引昆蟲愛好者的注意。這個物種在早期之所以會被列入保育類,是因為有強大的捕獵壓力,從俄羅斯到越南、中國、甚至到寮國的同類步行蟲都深受標本收集者的青睞而被大量捕捉。再加上擬食蝸步行蟲算是容易被誘捕的物種,因此它曾被包括在保育類動物中很長一段時間。   在2009年公布新版保育類動物名錄之前,台灣昆蟲學會的學者曾進行整整一年的討論。過去學者總認為擬食蝸步行蟲是一種分布在山區的物種,但是在匯集的更多研究證據以後發現,花東縱谷的族群會出現在平地上,這也就是說牠們很可能會因為經常出現於平地而被當成小強踩死,反而讓一般民眾容易觸法。此外目前的保育思維乃是棲地保育優於物種保育,在考慮執法可行性、族群數量、其生存環境是否已經多半被國家公園或保護區所涵蓋的情況下,學者同意將台灣擬食蝸步行蟲移出保育類名單。   這種漂亮又不會飛的甲蟲翅鞘顏色因為變化多端,從紅色、綠色到藍色都有,也經常成為學者討論遺傳分化的題材。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可以繁殖,但目前並沒有商業化的飼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