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天台上冥想蜘蛛 無厘頭港舞台劇

民生@報/陳小凌 2012.05.31 00:00
圖說: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彩排現場。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在真實世界裡,他們都是底層的邊緣人,他們的世界裡充滿了苦悶、絕望、壓迫、掙扎,只有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天台上,他們才能找到希望、夢想、快樂及成就感,香港劇作家潘惠森經典文本「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首度引進台灣,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改編、搬演,將於6月1日起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五場。作為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壓軸演出。

這是一齣貼近都市生活、貼近你我,呈現荒謬、無厘頭的舞台劇。4個擠在天台上的小人物,幻想著到達無法到達的「那邊」。導演張藝生說,潘惠森劇本創作時,剛好是香港1997過後,社會各階層有各種的無奈,潘惠森的作品常描述一種「困境」,同時也展現出對社會邊緣人的人文關懷。

張藝生說,香港很狹窄,是很難看到天空的地方,「天台」在香港人的生活中,代表的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讓大家在困境中,有一個可以呼吸的出口,但同時又很隱密,所以劇中的小人物可以在天台上盡情作夢。

潘惠森對語言節奏的掌握與表達特別擅長,用語言表達荒誕的邏輯,再從中發現每一個人物角色的關係與幽默寓意。 他們用無法完成的夢想,去行動出希望、苦悶、絕望、樂趣、堅持、勇敢。蜘蛛是個隱喻,彷彿指涉這些沒有人會在乎的小人物。由於文本以語言跟意象為特色,部分將會用台語呈現,揉合現實與超現實手法,刻劃出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與心態。

為了搬演潘惠森的作品,張藝生花了不少功夫;他說:潘Sir的作品向來以語言與意象為特色,故將文本部份改為台語表現,更符合台灣情境。帶有荒誕味道的對白,四個擠在天台上的小人物,透過蜘蛛網引發聯想;刻劃出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與心態。

1997年潘惠森開始創作「昆蟲系列」,作品包括《雞春咁大隻蟑螂》,《螞蟻上樹》,《三姐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和《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等,展現出對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的人文關懷以及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舞台意象,獲得高度評價。 他也獲德國杜賽朵夫劇院邀請,出席其主辦的「中國當代戲劇節」,而《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則被翻譯成德文於該戲劇節中作示範演讀。曾有朋友看過演出,覺得全劇「很神經質」。

潘惠森在創作「昆蟲系列」時,曾經說到:「喧鬧的鑼鼓漸漸遠去。也許,我們可以安靜下來,傾聽一下島上的足音吧。人潮中,總有幾個步伐是那麼輕,發出的聲音是那麼微弱,卻又充滿生命的韌性,如昆蟲般活著。既然喧鬧的鑼鼓漸遠,就讓我們清一清喉嚨,講幾個昆蟲的故事吧。」

這齣戲2001年香港首演時榮獲第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最佳導演(喜/鬧劇)」和「十大最受歡迎製作」三個獎項。這是台灣第一次演出潘惠森的作品,潘惠森將會出席6月2日下午場的演後座談,與台灣觀眾近距離對談。除台北場,也將到北京演出,張藝生說屆時是另一個劇團前往演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