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選舉號稱是埃及自有文明的五千多年來,第一次自由、民主的國家領導人選舉。埃及本土共有五千餘萬選民。海外約五十九萬選民的投票已於本月十七日結束,但結果尚未公布。為確保選舉順利進行,當局大舉動員軍警維安,並派出一萬四千五百名法官監選。
總統直選共有十二名候選人角逐,出身背景與政治主張殊異,民調看好的四位為「阿拉伯聯盟」前秘書長穆薩、埃及最大反對聯盟「穆斯林兄弟會」(穆兄會)旗下「自由與正義黨」主席穆爾西、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薩拉非」支持的穆兄會前高幹福圖赫與前總理沙菲克。
首輪投票若如無候選人獲得過半數選票,得票居前的兩位將於六月十六日至十七日進行第二輪的決選,得票較高者當選,最終結果在六月廿一日公布。埃及總統一任四年,可連任一次。
「阿拉伯之春」民主革命風起雲湧後,掌權達卅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因人民反政府示威而於去年二月辭職,軍方「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接掌政權,中止憲法並解散國會。根據過渡計劃,埃及新國會成立後接著舉行總統直選,而軍方將在六月卅日前將政權移交新總統。
埃及進入過渡期以來,示威衝突不斷,安全局勢惡化,經濟恢復緩慢,物價高漲,失業率超過一三%,四○%民眾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預算赤字超過GDP的一○%。主要政治力量和許多民眾對軍方不信任感增加,質疑其治理國家的能力。
埃及民眾普遍冀盼新總統能重振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準,穩定國內局勢。但由於新憲法尚未制定,領導階層權責不清,選出總統並不意味埃及過渡期真正結束,甚至可能引發更混亂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