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金融題材膨風 投資人遭套牢

自由時報/ 2012.05.23 00:00
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由於歐債問題與證所稅等利空消息影響,今年以來,金融股屢創新低,因此,市場常拿兩岸政策題材,做為刺激買盤的法寶;不過,許多被標榜金融股的「利多題材」,不是被誇大吹噓,就是老舊議題、重複炒作,投資人必須謹慎解讀,不該照單全收。

相較於其他產業,金融業屬於高度監理的「特許產業」,政府採取謹慎態度,兩岸政策開放腳步比較慢,也使得兩岸題材成為金融族群熱門話題;但問題是,許多兩岸金融題材,卻常被市場人士拿來刻意吹捧炒作,讓不少誤信的投資人慘遭套牢。

從最近的議題來看,首先,金管會與中國銀監會正在積極洽談陸銀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來台,當然又被視為利多;但股民應該不會忘記,在2009年下半年,當時準備開放中國的證券業QDII來台,被喊到有「300億美元活水注入」,「台股資金動能將擴大」,許多投資人信以為真。

結果呢?2010年元月,政府開放證券QDII投資台股額度,只有5億美元,以外資投資台股情況來看,隨便幾天就買完,對台股根本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這樣也能算利多?更遑論從開放至今,QDII實際只用2億多美元買台股,額度還用不完。

換言之,多一個陸銀QDII買台股,又能對台股帶來什麼助益?至於是否放寬QDII門檻,金管會已多次重申,目前QDII額度尚未使用完,暫時還沒考慮;就算金管會未來願意提高QDII額度,可以預見,幅度也有限,更何況中國QDII也是精打細算,不是手上有多少錢,就全數拿去買台股!

其次是,今年正式開放陸銀參股。而這個所謂金融股的利多題材,其實一點也不新,早在2010年3月金管會通過的MOU三法,陸銀參股就已經被納入,只是當時開放日期未定,也就是有「日出條款」。其中,單一陸銀對國銀,持有5%比率之規定,從開始至今也沒有改變。

股市有所謂「利多出盡」,而陸銀參股都已經整整講了2年,金融族群也曾經受惠上漲,這一點也不新,除非有新的變化,還可勉勉強強再拿來當作利多。但誇張的是,市場卻不斷放出虛假消息;例如去年12月和今年3月,都分別傳出金管會要放寬陸銀參股門檻從5%到20%,結果,遭到金管會澄清,並呼籲媒體報導此類新聞,應該引述消息來源,以保障投資人權益。

雖然近期的兩岸金融題材似乎有些鈍化現象,但過去這種一碰到兩岸政策開放、不論有無具體內容或實質效益,就被市場捧為利多的情況,相信還是繼續充斥,因此,投資人豈能不停看聽,謹慎解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