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處理歐債問題 德吃力不討好

中央社/ 2012.05.22 00:00
「歐債風雲」專題之十一(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歐債問題爆發以來,德國承擔解決問題的重任,貢獻紓困基金也最多,但德國強勢主導紓困方案的高標準,也招致許多怨尤。

德國總理梅克爾強調,歐元區財政困難的國家,接受紓困的同時必須厲行撙節,而且要力行改革。但對於財政困難且經濟長期陷入衰退的國家而言,德國的要求過於冷酷,甚至被批評是飽漢不知餓漢飢。

其實德國也經歷過衰退的低迷期。2009年德國經濟承受5.1%的負成長,不過由於底子厚,景氣在2010年及2011年逐漸回溫。

2011年德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達2兆5700億歐元,佔歐元區整體GDP總值的27%、歐盟27國整體GDP總值的20%;經濟成長率3%,比歐元區平均成長率1.5%及歐盟27國平均成長率1.6%高出許多。

今年年初,歐盟國家討論擴增紓困基金時,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是關鍵角色,因為德國是最大的出資國。處理歐債問題,梅克爾面對國際和國內不同壓力。國際上期待德國付出更多貢獻,德國人民卻不見得心甘情願。

不只是德國納稅人質疑對希臘等國的紓困到底能否解決問題,甚至內閣中都有不同的聲音。德國政界、學界和媒體有人認為,如果對希臘的紓困是填不滿的錢坑,也許應該考慮乾脆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歐盟國家領導人在歷次峰會上,都一再重申必須鞏固歐元並維持歐元區的完整。然而希臘情勢的發展讓許多人憂心,也許6月17日希臘國會再次選舉的結果,會導致希臘不得不退出歐元區。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學者容克爾博士(Dr. Simon Junker)最近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指出,他相信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歐元區的形成不只是經濟的計畫,更是一個政治的計畫,所以歐洲政治領袖可能不會讓它分崩離析。

法國總統大選由反撙節的歐蘭德當選,增強歐洲反撙節的聲浪。堅持財政困難國家必須以政府改革及預算撙節為接受紓困條件的梅克爾和德國財政部長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反而成為眾矢之的。

雖然德國的反對黨也趁勢加入批判,認為只要求撙節卻忽視經濟成長的預算方案有缺失,但多數德國人民其實認同梅克爾的堅持。

許多德國人民也反撙節,不過他們反對的是國內撙節。過去10年德國薪資水準被壓低,有助產業出口競爭力和降低失業率。去年經濟成長達3%,出口暢旺,在經濟穩定成長且前景看好情況下,受雇階級也要求調高薪資並增加福利。

代表公部門員工的德國服務業工會(Verdi),今年年初與資方經過3輪談判,終於爭取到在兩年內包括運輸系統員工及公共服務部門員工將階段式加薪6.3%。擁有80萬會員的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最近也成功爭取到4.3%的調薪及增加臨時工福利。

兩大工會爭取大幅調薪成功,包括化學工業、農業部門及餐旅等服務業的工會,預期也會跟進,向資方提出調薪要求。

所得增加讓民間購買力增強,國內消費提昇,加上產業對新興工業國家的出口擁有相當競爭力,德國經濟在普遍不景氣的歐洲,幾乎可說是一枝獨秀。歐洲需要德國作為促進景氣復甦的火車頭,可是對這個經濟大國展現的強勢,也難免感到不是滋味。

不少德國人對於外國媒體醜化德國和德國政治人物的批評其實很介意。希臘媒體把梅克爾及蕭伯樂比擬成納粹黑衫軍更讓德國人民不滿。

德國媒體也曾指出,一些南歐國家因數十年政治積弊造成今天的困境,如果本身政治不能革新,僅靠外力幫助紓困,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一些激進人士對德國的批判,德國媒體也認為,他們把自己國家幾十年積弊造成的不堪局面,簡化成選戰中找替罪者的政治語言,對德國是不公平的。

歐洲各國普遍出現民間反撙節的訴求,一些評論形容堅持撙節的梅克爾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形勢。但實際上,由於歐洲需要德國的經濟力,德國的政治份量就不容低估。

德國儘管擔負吃力不討好的解決歐債問題重擔,似乎裡外不是人,但為了歐洲整體利益與本身的政經考量,德國仍會積極扮演主導的角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