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學者初證:金門緬甸蟒是原生種

中央社/ 2012.05.18 00:00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金門18日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追蹤調查金門縣緬甸蟒蛇2年,發現3條基因與大陸福建沿海的緬甸蟒蛇相同,20多條類似,研判是原生種。

金門縣陸續出現緬甸蟒蛇蹤跡,被縣府消防局捕獲後送交縣畜產試驗所,再轉送台灣師大生命系。縣府建設局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補助經費,民國99年委託林思民調查金門緬甸蟒蛇,去年底完成。

縣府今天下午開會研商緬甸蟒蛇教學收容中心設置事宜,由參議李增財主持。林思民提出調查報告。

林思民表示,金門縣在1950、1960年代就有捕獲緬甸蟒蛇的紀錄,1950年捕獲4條,1960年捕獲2條,此後消失,2000年又重新出現,陸續捕獲,2010年捕獲20多條。

林思民將金門緬甸蟒蛇基因與大陸福建博物館緬甸蟒蛇基因比對,其中3條相同,20多條類似,因此研判金門緬甸蟒蛇是從福建沿海過來,為原生種,不同於台灣從越南進口的寵物蛇緬甸蟒蛇。

他表示,被捕獲的金門緬甸蟒蛇長約3公尺,最大的3.6公尺,重20公斤。金門緬甸蟒蛇溫馴,還沒有野外攻擊人的紀錄。緬甸蟒蛇春夏秋季在食物較豐富的草地活動,冬季則躲在坑洞、廢棄坑道。

李增財擔心緬甸蟒蛇族群無限擴大,影響金門生態,甚至危害民眾。林思民指出,需進一步調查,但金門冬季的溫度是緬甸蟒蛇可忍受極限,自然界食物也會限制族群。

林思民在10多條緬甸蟒蛇身上放進無線電及溫度計後放回金門野地,追蹤活動範圍,目前還有5條被追蹤,實驗室收養5條,金門縣畜產所收容1條。

縣府原計畫在金門縣植物園廢棄砲堡闢建緬甸蟒蛇教學收容中心,詳細介紹蟒蛇生態,豐富教學與觀光資源。縣林務所有意見,李增財希望林思民繼續評估合適地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