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立報犇報聯播:別讓空間規劃術淪為土地炒作的幫兇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2.04.26 00:00
部長先生,別鬧了!--別讓空間規劃術淪為土地炒作的幫兇文/衛德所讓年輕人打包住去新市鎮攸關台灣未來四年的大選甫剛落幕,新內閣隨即無縫接軌上路,而主掌台灣居住與國土政策的內政部新任部長李鴻源,接任部長一職後,對於選前沸沸揚揚的社會住宅議題,提出以國土規劃手段來解決臺北都會區的居住壓力,企圖拉開一個新的場域來重新看待臺北都會區的居住問題。李部長新提出的住宅政策,除選前既定五處社會住宅及合宜住宅仍繼續興建,另外為鼓勵年輕人和中等收入戶搬離台北市區,遷往中壢以北等郊區,將以空間規劃手段配合貸款政策,一方面以現有與興建中的路網與捷運系統,配合完整生活機能配套的新市鎮,創造舒適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將以二年無息貸款等方式作為誘因,創造都會區居民外移的條件。為建商覓地的新市鎮規劃李部長從人口集中居住的現象出發,認為只要在都會區周邊擴大住宅供給,自然就能創造人口均衡分配的條件,從而自然形成房價的平衡機制;這樣的構想在台北都會區發展的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從最早以中山高速公路作為與臺北市之間聯繫道路而規劃的「林口新市鎮」、倚靠捷運路網與土地重化為手段建構的「淡海新市鎮」、以二高與大學城為發展要件的「三峽大學城」,這些曾經蔚為顯赫一時的新市鎮計畫,換來長時間在寒風中長草的閒置土地,或是等待主人入住的超建空屋,已是失敗新市鎮最血淋淋的教訓。對於台灣新市鎮失敗的檢討,往往停留在城鎮之間的交通聯繫。過去新市鎮開發的思維是以低廉的土地與住宅價格,吸引人口進住後帶動地方繁榮,進一步透過稅收手段豐富地方建設的「引鳳築巢」模式。對臺北都會區周邊新市鎮開闢的失敗,往往聚焦在缺乏導入城鎮間公共交通運輸,常以香港開發新區的方式作為對比,港人是以捷運路網與基礎生活設施先行,帶動人口入住的「築巢引鳳」模式。必需要指出,一般討論膠著在公共運輸與新市鎮開發建設程序上孰先孰後的「雞、蛋」形式問題。然而真正的問題卻是台灣土地普遍私有化,政府大型造鎮開發計畫的終端為民間財團接手的住宅產品開發,形成土地炒作的利潤空間;遷居新市鎮的現實卻是民眾必須負擔通勤的費用,同時進入建商所建構的賣方市場,任其宰割;耗費了時間與金錢卻換不到工作餘暇的生活品質,只因在比較利益法則上,為市區高房價逼迫才得遷往新市鎮居住。若不解決土地私有與交通費用額貴的雙重問題,新市鎮的開發只是以國家資源為建商在都會區邊緣提共一個新牟利選項,讓建商在市區與新市鎮的土地炒作上都豐收。排除底層社會的住宅政策目前在李部長整套造鎮的論述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不談遠大的產業與居住空間結構性調整的國土計畫,光是一個生活的圖像便是矛盾不已。如果是讓生活工作都在新城鎮,勢必得削弱現有都會核心區的機能,創造多個通勤在半小時之內的「生活鎮」。然而部長又提及以快速道路聯繫讓看似不便的城鎮具有與中心都會連結的可能,那通勤時間勢必以1小時起跳,如此通勤時間配合台灣普遍長工時的生活形態,非但無法提升居住品質,甚至也無法帶動新市鎮的商業消費。新市鎮充其量也只不是規劃的話術,一如房地產廣告總將兩旁雜亂的街景粉飾。新市鎮居住人口勢必無法逃避與都會核心的聯繫,主要並不是生活機能的問題,而是整體產業對都市活動的塑造,在都會區有兩種人最為多數,一種便是具專業知識的白領受雇勞動者,另一種便是服務於多數都市活動人口的服務業人口,從食衣住行到環境清潔,都有這樣低薪的底層勞動者在支持,知識勞動者的工時往往冗長,因而在生活上更需要底層勞動者支持,而臺北都會區目前仍保持著一定混雜的都市環境,提供前述兩種不同職能的人口相互支持,也正是這樣的混居使得臺北得以創造自豪的「夜市」文化,顯出有別於歐美的城市活力。城市多元人口的包容性,不能是以經濟能力來篩選,正是因為都會區才提供了主要的工作機會,才使得多數人願意選擇居住在擁擠的都會區當中,也只有在通勤時間短、工作相對穩定(甚至有多筆收入)的環境當中,才使社會底層有一絲翻身的希望。用貌似平價的新市鎮住宅把城市中經濟弱勢與年輕人遷出,只會降低兩者在都市工作的機會,也將會是新市鎮衍生更多的問題,甚至淪為標籤化地區。關鍵還是土地問題李部長在公共工程委員會任職期間,曾經提出不少有創意的政策構想,在回應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等等這些看似具有社會住宅樣貌卻是借屍還魂的國宅政策,提出以整體區域規劃角度來審視居住區塊的配置,跳脫既有思考框架的作法誠屬難得,然而卻無法挈中要害。無論是現行的住宅政策或是國土規劃均有意或無意地迴避土地私有化、土地利益為私人壟斷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土地的不當炒作讓住宅問題成為社會的沈苛。當李部長拋出新市鎮示範區構想,建商馬上便回應在不損及人民財務,地主與建商擁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願意支持,此舉無異是捍衛既有的土地炒作獲利。若真正要讓住宅價格低廉、通勤交通成本降低,不能僅是依賴現有的規劃構想,必須要有釜底抽薪之計,特別是讓土地價格與住宅價值脫鉤,特別是保有公有土地的調控能力,如地上權住宅、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都是可行的選項。在住宅的布局方面,也不應當是以快速道路連通作為主要的取捨,應當是以捷運等快速的大眾運輸路網為布局的依據;此外,為了降低民眾於新市鎮居住到都會區工作的通勤成本,核心都市更應該責無旁貸的負擔起進城工作人口的交通費用。過去台灣空間規劃,至多都是空間形式的模仿,甚少碰觸土地私有制這個核心的議題,因而也創造出資本對於土地的貪婪與抬價的市景,如果只談規劃而不談土地作為一種公共資源運用的可能,這個新出爐的住宅政策,也只不過是重蹈過往新市鎮失敗的路子,美其名是國土規劃,然而終究還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最終的承擔者還是背著沈重房貸的人民,這是未來十年、二十年台北都會區的生活樣貌嗎?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