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投入志願、義務服務,大到慈濟等非營利組織成員投入海外救災,小至參與社區巡守,「做志工」在這幾年已成為一股風潮。
觀光局最近舉辦志工聯誼大會,熱鬧的活動背後呈現出「1848」,這是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志工人數,代表著創下新高,而錄取率僅有1/3,不是想當就能當。
對於志工發展,總統馬英九表示,中華文化典籍中「四海之內皆兄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及「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等都具有博愛與眾愛的理念;志工運動在現今台灣社會日益蓬勃,已成為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根據主計處每4年所做的「社會趨勢發展研究調查(2007年停辦)」,1999年台灣民眾參與志工的比率占13.31%,全年有超過214萬民眾曾參與過志願服務;2003年時提升到14.5%,人數估計超過263萬人。
台灣現有4萬多個非營利組織(NPO)、在內政部登錄的志工超過70萬人,但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陳金貴估計,加上隱性志工、也就是俗稱的「義工」,已達到總人口數的2成;換句話說,全台約有超過400萬名志工(義工),與先進國家的志工參與率逐漸拉近距離。
「當年的九二一地震,把台灣所有的志工都震出來了。」從事志工研究超過20年的陳金貴觀察說,「善有善報」概念內化在民眾心中,這股志工能量,也促成「志願服務法」在2001年催生。
這幾年來,台灣陸續舉辦世運、聽奧、花博等大型活動,動員成千上萬的志工,成為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花博招募志工更是在短時間內就突破2萬人,打破紀錄。
「當志工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時間;捐錢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財產;捐血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健康;捐贈器官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捐贈大體更是如此。」捐血184次的馬總統提起志工,強調「分享哲學」,他說,「這些項目我都做了,我覺得非常快樂。」
「快樂」是很多人當志工的動力;里內有許多弱勢家庭的台北市忠勤里,在里長方荷生號召下,許多民眾自願幫老人送餐或是為小朋友課輔;「看到小朋友從原本在外遊蕩,到現在每個學期拿進步獎,心中的開心難以形容。」志工們描述幫助別人,自然而然露出快樂的表情。
台灣人當志工,不僅在國內服務,更跨越政治、地理的藩籬,化身外交的親善大使,傳送世界各地;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推動區域和平志工團在海內外服務,3年來有52萬年輕人參與。
就讀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的李宗修,年紀很輕,但所做的事分量一點也不輕,透過參加校內的真愛志工社,把生平第一次出國機會,獻給海外志工服務,前往泰國東北部。
「我們想把台灣的愛心傳到國際上」,李宗修說,除了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在精神上,「我們成功讓當地的年輕人,投入志工服務。」
志工,已經成為台灣的一個品牌;遠見雜誌「看見台灣進步100」專刊,舉出100項台灣傲視全球的軟實力,公益風氣就被列為其中一項。
近幾年,每逢災難,台灣人的捐輸總是源源不絕,日本三一一震災就捐了新台幣66億元,成為捐款最多的國家;台灣不僅讓日本感動,更贏得國際尊敬,也使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友誼獲得良善循環;在台灣遭受莫拉克風災衝擊期間,友邦吐瓦魯捐助金額就占其國內生產毛額的1%。
不論是擔任志工或是踴躍捐輸,都一點一滴地改變台灣在世界的形象;正如馬總統所說,中華民國扮演「人道援助者」的角色逐漸發酵,更是台灣能在國際上自豪的軟實力。1010407
(圖文/中央社記者徐肇昌 10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