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灣雲豹若真的絕種將由保育類名單移除?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 2012.04.02 00:00
  農委會林務局在近年一再召集各方學者針對保育類動物的名單與評估標準進行重新審視。其中台灣雲豹的現況以及牠是不是應該被持續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在學者間仍有不同的看法。   台灣雲豹為英籍博物學者,也是清帝國時期大英帝國駐台副領事Robert Swinhoe於1862年根據他所獲得的一件毛皮標本所描述的物種。他在1862年之後陸續獲得數張台灣雲豹的毛皮與頭骨,而這些毛皮標本目前皆保存於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動物系的館藏中。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中,也藏有八件來自台灣總督府時期的雲豹皮毛、浸泡與頭骨標本。然而其採集地點與時間同樣不詳。在同一時期,日本學者森丑之助來臺踏查的日記中,曾經提到於 1900 年時屏東縣來義鄉古樓舊社的幼豹目擊記錄。而雲豹皮與牙也一直是分布於屏東與台東的排灣族和魯凱族的世襲繼承裝。根據姜博仁博士的調查,這些原住民家族早在1930年代前便擁有這些毛皮或頭骨,但在1940年代之後獲得的卻非常稀少。   1980 年代中期,正值台灣的環境運動與環保意識開啟之際,當時的政府和學術界特別邀請美國紐約布隆克斯動物園(Bronx Zoo)的大型貓科動物專家拉賓諾維(Alan Rabinowitz)來臺協尋臺灣雲豹。除了對大武山山區做了重點式的搜尋,也對年長或有狩獵經驗的原住民進行訪談。但毫無所獲。   台灣最近兩次有關台灣雲豹傳聞,一是22年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在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某乾涸河床上,發現類似大型貓科動物腳印;另位同系教授王穎16年前宣稱在楠梓仙溪林道,發現疑似雲豹腳印。   而屏東科技大學的團隊也曾在2001-2006年間接受農委會的補助使用高科技設備與新型陷阱進行台灣雲豹的探索,但這些長年的調查皆未收集到有關台灣雲豹任何遺留的痕跡與影像。   經常有人問:「台灣雲豹絕種了嗎?」野生動物學者通常會帶著無奈回答:「就算還有一些個體,絕種也是持早的事!」其理由是,在進行大規模調查之前,就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足以證明牠們還存在台灣。在調查技術、使用方法和人力投入都有長足進步的條件下,依然毫無所獲,臺灣雲豹若已絕種,應該不令人意外。此外,把150年來台灣山區生態環境劣化的速度考慮進來,牠們的消失不但有跡可尋,而且應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裴家騏教授發表於國科會「科技報導」的觀點,生態保育學者把一個生物族群在未受外力的協助下,得以正常繁衍所需的最少數量稱作是「最小可存續族群量」,若低於這個門檻而不採取任何必要的行動,這一個族群無可避免地會走向滅絕。台灣逐漸走下坡的棲息地面積和品質,很可能在一、兩百年前就已經讓實際可以養活的雲豹數量低於這一個門檻,而使牠們走向了滅絕的不歸路。   林務局官員表示,因台灣至少50年未見台灣雲豹蹤跡,林務局有意根據屏科大調查結果,公告台灣雲豹絕種,並從保育類生物名單中移除,但顯然還有一些學者不放棄,呼籲林務局慎重。 【臺灣雲豹小檔案】 ●外型:身長60-100厘米;尾長50-90厘米,幾與頭胭等長,與豹尾長度相差無幾;重量16-23公斤。全身黃褐色;額頭至肩部有數條黑色縱帶,頸側及體側具有大塊雲黑斑。 ●食性:根據原住民口述與國外其它亞種的資訊,台灣雲豹應是肉食性動物,可能會捕食樹上的小動物,亦會潛伏於樹上,俟羌、鹿等獵物自下面經過時飛撲而下咬其頸部致死而食。 ●分佈:曾經分佈在臺灣東部與南部山區,近年來只有花蓮與玉山梓仙溪地區,分別在1990年及1996年有發現疑似雲豹足跡的紀錄。 ●習性:雲豹是晨昏活動頻繁而偏夜行性的動物,常單獨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斷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現身伏擊行徑上的動物。可能的棲地為原始或次生闊葉林、混合林或針葉林。 ●現況:族群量不明且極可能已絕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