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精算善款 人道組織拚救災效益

立報/謝雯伃 2012.03.26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試想,一場嚴重旱災迫使你放棄家中僅剩的貧瘠田地,移居到比較好找工作的都市。但就算在都市打拚多時,最後也只能淪落到居住在三不五時就會淹水的貧民窟。據《路透》報導,路透警示網對全球各大援助組織進行調查,發現氣候變遷和快速都市化將會是未來造成人道危機的重要因素,而上述的情節將越來越普遍。針對41個援助組織做的調查顯示,為適應全新現況,援助組織須在災難預防領域投注更多資源,並向私人企業學習如何有效使用現有資源。「過去5年來,天然災難成長的速度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英國拯救兒童人道救援執行長歐文(Gareth Owen)表示。「我們需回應的天然災難一年比一年來得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當被問到那些原因最有可能增加人道救援的需求時,41個受訪組織中有28個機構指出,與氣候異常有關的水災、旱災以及暴風發生頻率激增,規模也越來越大,因此最具威脅。氣候變遷、環境災害、都市化、高漲且浮動的食物價格,以及國家無法保護其人民等種種因素所造成的流離失所則是另一威脅。擬效仿企業實報實銷在人道援助需求增加,各國預算又因全球經濟危機而受到排擠,部分富有捐助國開始要求受助慈善組織提高捐助款的使用效益,要求確實用於實質援助。許多受訪組織表示,要達到捐助國要求,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減少聯合國的經常費用、官僚體制和業務費用。也有建議指出,可投資較易受災難侵襲的地區,幫助他們擁有快速從災難中復原的能力;也有機構指出,可採取大企業的實報實銷方式。「我們需要加強競爭,創造一個援助『市場』,捐助者不需要無止盡追加預算,而是依照援助計畫的完成度來捐款。」世界救濟(World Relief)的災難回應處長帕格尼尼(Francesco Paganini)表示。另一個美國援助組織也贊成這種依表現捐款的務實方式。「如果我們可以像企業界一樣,建立起論功行賞的補償制度,一定能夠從根本開始提高援助組織的運作效率。」一名不願具名的慈善計畫經理表示。路透警示網這次調查了全球大型援助組織對花費和執行效能的看法。聯合國組織並不在這次受訪名單中。受訪組織包括樂施會、拯救兒童、CARE、丹麥難民委員會(Danish Refugee Council)、無國界醫生、穆斯林援助(Muslim Aid)和世界展望會等,國際紅十字會也在受訪名單之列。災難預防勝事後補救路透警示網請求這些援助專業人士列出:人道援助需求的未來、發放援助物資會遇到的挑戰、援助的花費和資助趨勢等。半數援助組織表示,將援助重點著重於災難風險降低(DRR)措施,將有助於援助部門長期運作。DRR措施包括在較安全的地方蓋更堅固的住屋,還有教孩童游泳。援助專家們長久以來一直主張,把經費用於幫助地方政府和社區減少曝露於災難中的機會,遠比在災難後大筆投入救災來得有經濟效益。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在2009年的年度世界災難報告中指出,每花在預防措施上的1美元,可省下4美元急難救助費。然而,部分援助組織指出,急難預防很難吸引到捐助者的目光。「對捐助者來說,資助災難風險降低措施和災難預防並不太吸引人,對全球、國內或私人捐助者來說都一樣。」芬蘭教會援助(FinnChurchAid)的國際合作執行長漢姆堡(Jouni Hemberg)表示。對許多捐助者來說,替一座城市裝置下水道,或設計一套幫助海邊居民對抗海平面上升問題的措施,比不上捐贈食物給10萬名地震生還者或替2萬名難民營中兒童施打疫苗來得吸引人。調查結果也反映了災難預防領域缺乏捐助者關注的現實。有23個機構明確告知該機構每年花多少預算於災難預防,其中有16個機構表示,每年用於此領域的經費不到10%。然而,41個受訪機構中有25個指出,該機構計畫要增加這類支出,或是在找到金援的情況下,會考慮增加災難預防預算。經費何處找?根據英國援助組織觀察團體國際人道援助(Global Humanitarian Assistance)預估,各國政府2010年投入人道援助的金額為124億美元,約為私人捐助總額43億美元的3倍。然而,有 22個機構預估,未來5年內,政府對於人道援助的預算會大幅減少。上述22個組織當中,有10個組織同時預估私人捐助也會同時減少;但另外12個組織則認為,政府人道援助預算的短缺將可由私人及公司捐款補足。剩下的19個組織則預估,政府將會持續維持目前的人道援助預算。關於有效分配運送援助物資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許多組織認為主要來自於政治利益導致的層層剝削;其他如複合式災難發生的頻率增加、政府預算縮減以及援助工作者屢遭受暴力威脅,都是援助工作的阻礙。部分專家表示,要克服這些障礙必須要喚醒公眾意識,體認到援助物資的發放必須根據中立和不偏袒等人道主義原則;同時也要讓當地社群擁有更多分配物資的主導權。其他人則主張,援助組織應該減少對政府捐助的依賴,尋求更長期、更有彈性的資助方式。然而,根據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的施美勒(Matthias Schmale)表示,要增加援助款利用價值的方法很簡單,「領導人要能夠更具公信力,不要只會行銷和遊說。要言出必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