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民進黨「破冰之旅」的登陸策略

美麗島電子報/陳淞山 2012.03.13 00:00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針對民進黨與大陸往來的問題表示,他擔任國台辦主任時,民進黨是台灣的執政黨,當時有很多民進黨成員前往大陸,因此不是非常新奇的事。陳雲林會長的說法其實是在呼應陳菊代理黨主席日前表示「歡迎所有黨公職同仁對中國大陸有更多的瞭解、交流」與蔡英文卸任黨主席時所言「要了解中國必須要在互動中去瞭解。」顯然,在民進黨黨權交替與黨的路線面臨轉型之際,中國大陸似乎願意與民進黨在未來互動與交流方面有更多元且深入的往來關係,希望在兩岸和平發展的路途上把民進黨這個「政治缺角」拼圖補足,繼續深化且鞏固兩岸關係的發展目標。 對照二月底北京舉行的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中,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重要談話內容強調「要務實推進兩岸協商,全面深化經濟合作,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商談取得新發展,並且繼續為今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的說法,其實更可判讀未來四年中國大陸當局的對台策略,除了繼續深化兩岸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創造兩岸政治談判的氛圍與條件,打破馬英九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自我設限框架外,還有另一項重點工作,就是開啟與民進黨政治接觸與對話的空間,促成民進黨調整中國政策的定位與發展,並進而接納「一中框架」的立場。 對於民進黨而言,無論敗選原因與關鍵是否為大陸政策與中國因素,明顯的事實是民進黨執政能力的被信賴度是有所疑慮的,所以才無法突破過半數選票的執政門檻,而這個執政能力的信任危機主要還是因為兩岸關係的處理能力無法獲得人民的認同所致。因此,民進黨黨內高層與政治菁英其實都相當清楚瞭解,民進黨倘若在未來四年內無法突破「民共對話」的政治障礙,掌握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某種程度的話語權,民進黨還是難以突破執政門檻。 其實,要突破「民共對話 」的政治障礙,首先必須調整敵視中國大陸的政治心態,不要再「逢中必共」,甚至是必須用「態度友善」的方法去改變中國稱謂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以及民進黨恢復「中國事務部」並改名為「中國大陸事務部」或「兩岸關係事務部」,這是展現善意開啟政治對話空間的敲門磚,此一政治障礙一被排除,民進黨就會被解讀是有誠意面對及解決兩岸問題的政黨,是願意負起責任處理兩岸關係發展的開放性政黨,不是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也不會只是「亂扣紅帽子」的仇中政黨。 其次,民進黨必須採取「策略靈活」的交往策略面對中國大陸,不用過度擔心與中國大陸接觸對話、交往互動就會被對方「統戰」、「分化挑撥」。因此,除了鼓勵基層黨員與黨內黨公職與大陸涉台人士、智庫交流 互動外,民進黨中央也應該敞開大門、走大路,除了推動黨內智庫「登陸」訪問外,也應該主動邀請大陸涉台智庫的專家、學著到台灣與民進黨展開更進一步的深化交流與座談,讓對方更瞭解民進黨,也讓民進黨更深入瞭解中國大陸。因為,長期以來,民共交流只限於個別人士的接觸與對話,彼此雖然可以瞭解對方的觀點與想法,但缺乏整體層面的有效溝通,再加上民進黨內部的政治氛圍比較沒有自信,認為黨內菁英與中共人士接觸會被統戰,所以有接觸經驗的黨內人士不敢也不願意把「接觸經驗」公開化或傳承給其他黨內人士,因此,很難有系統地把這些「交流成果」彙整變成黨的資產、黨的建言,民進黨中央對中國政策的處理也因此就易變成「紙上談兵」,容易陷入意識型態與政治情緒的對立與發洩結果,當然黨的中國政策轉型便更趨緩慢,很難跟的上潮流發展的趨勢與走向。這也就是為什麼呂秀蓮前副總統會表示,民進黨選後的兩岸政策檢討,最好是各地方黨部都召開公聽會廣納建言,凝聚共識後再拍板定案,特別是黨內去過中國大陸的人不少,有中國經驗的人,把經驗分享出來!呂前副總統的切中要害言論,其實已經點出了民進黨中國政策轉型的癥結點,「中國大陸經驗」不該是民進黨內部鬥爭同志的政治工具,反而更應該是民進黨必須重視且珍惜的寶貴政治資產,心態一調整,兩岸務實交流與民共對話往來的政治障礙就能逐漸排除並加以解決。 最後,其實也是最難解的難題與困境,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問題,因為它們是民進黨的最重要核心價值與黨的靈魂,一旦更動、修改,可能不僅民進黨內部會內鬨、分裂,更可能因此鬆動政治基本盤,流失重要的選票支持力量,但倘若不更動它,則可能難以拓展中間選票與經濟選民,無法跨越「最後一哩路」的過半數執政門檻。這是民進黨內部的「政治兩難」問題,也是「民共對話」最高層次的黨對黨交流最難克服的政治障礙問題,不是短期間可以解決的政治難題。個人認為,民進黨可以把此議題當作長期研究的課題,先從上述的政治心態調整與「策略靈活」的務實交流策略做起,等到黨內對中國大陸有更深入的瞭解與交往成熟後再來面對黨綱的修正與否問題,可能是比較務實的解套方法,否則,可能黨內難以承受分裂的政治重擊而重傷倒地,既賠了夫人又折兵,恐怕得不償失! 民進黨邁向執政的中國政策轉型,是相當令人痛苦兩難的政治決擇與困境,黨內人士的看法與爭議暫時難有共識,是急不得也慢不得的政治習題,也沒有誰是誰非的高下立判答案可資解決。然而,與時俱進開啟「民共對話」的橋梁與關卡應該是目前可以努力達成的階段性目標,此大門一旦開啟,很多的仇恨、猜忌與敵視自然會有機會化解,民進黨更瞭解共產黨才能有自信正視「一中框架」與「台獨黨綱」的根本問題,而共黨產黨更瞭解更瞭解民進黨,則就會更瞭解台灣人民擔心「被統一」的政治疑慮,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程才能因為減少誤判、強化政治互信而掃除更多不必要的波折與障礙,這是需要高度政治智慧、耐心與耐力的持久政治戰役,大家都應該放下成見與私利努力克服難關迎向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曙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