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問題不在牛肉,而是美國

立報/社論 2012.03.08 00:00
總統選後,瘦肉精美牛問題一路糾纏至今,幾乎相關的專家全都登場表述,但愈來愈清楚的是,關鍵不是科學,而是政治;問題不在牛肉或瘦肉精,而是美國。

外交部長楊進添、經濟部長施顏祥都坦承,美牛議題是台美貿易的一環。因此,牛肉只是美國逼迫台灣市場開放的籌碼而已,今日就算不是牛肉,他日美國也會挾其他品項捲土重來。牛肉之所以引起爭議,在於美國的行徑粗暴,硬逼國人為爭議性產品買單而令人反感。

實際上,在貿易暨投資框架協定(TIFA)的議程設計裡,美牛是雙方恢復接觸的入場券,是一場美方對台灣兌現自由貿易承諾的「資格考」,台灣未來的考驗還很漫長。更重要的是,台灣究竟會在這場自由貿易的讓步遊戲裡,換來什麼好處?迄今也沒人說出個所以然。

怪的是,台灣人卻很少有人質疑過這種「自由貿易」,反而下意識地認為,那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萬萬不能斷。此外,多數人也對台灣的弱勢國際處境特別有感,發出「弱國無外交」的苦衷。

但台灣真的要為「(雙邊)自由貿易」而「(雙邊)自由貿易」?

這個大哉問,有前例可循。如果馬政府真的夠負責,那就至少要比照另一個「雙邊自由貿易」模式,也就是ECFA模式,對外說明、宣導,甚至公開辯論,為何TIFA符合台灣當前的國家利益?以及台灣讓美方「早收」(牛肉)是合理之舉?如果這是一個逐漸通往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路線圖,那麼政府更有責任告訴我們,長期而言,哪些人、哪些產業會是受益者?以及,為何其他人必須為了那些受益者的利益做出犧牲?

在美牛議題裡,除了健康風險外,台灣真正該面對的是如何揭開那個由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秩序,我們究竟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值不值得?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但既然是政治問題,那就更有賴人們的參與討論,而非讓少數技術官僚獨斷獨行,以「國家利益」的模糊說法帶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