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摸著火藥過河, 民進黨如何越中國雷池?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2.02.24 00:00
3月22日,在民進黨中執會正式提出敗選檢討報告的同時,黨主席蔡英文呼籲民進黨要勇敢走出去:「處理中國問題,不是坐在家裡想要怎麼處理,而是要在互動中瞭解」。但熟悉兩岸事務的蔡主席,也警覺到一旦民共兩黨開始互動,必將面臨中共統戰的壓力,因此又說「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與互動結構,因為中共的統戰是無所不在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制度建構,我們很可能就會淪為統戰的對象,這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 但在另一方面,蔡主席也預見到民進黨內可能因此爆發新的衝突,因此又提醒民進黨:「千萬不要在對中國的問題上讓我們內部分裂,產生衝突,任何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談,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強化我們整個黨對於處理中國的能力,替台灣找出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坦承問題而已,轉型挑戰仍大 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隨即肯定蔡主席,認為這是蔡「留給民進黨最大的資產」,認為此後民進黨可以「制度化」、「正常化」、「除罪化」與中國往來交流,培養更多「知中派」。新潮流立委段宜康也表示,民進黨要擺脫「反中鎖國」的刻板印象,兩岸政策應是「立場堅定、態度友善、政策有彈性」。謝系立委趙天麟則說「兩岸在各層次、民間都有交流,民進黨曾經執政,現在也尋求再執政機會,不能自外於兩岸交流,應卸下心防,建議從智庫或非正式座談開始與中國建立互動管道」。 即使新潮流與謝系相繼表達肯定支持,但民進黨內仍有不同見解,更不要說黨外的本土社團和深綠電台。例如標舉「一邊一國」的扁系立委高志鵬即有所保留,認為蔡只是「鼓勵黨員多接觸、認識中國,還不到調整黨內兩岸政策的層次」。 充其量,蔡主席只是接受外界批評,坦承民進黨確有中國問題而已,但在具體實踐上,民進黨如何啟動兩岸接觸、如何制定互動準則、如何凝聚黨內共識、如何凸顯政策特色、如何主導兩岸議題,由於蔡卸任在即,並未提出任何內容。但光是從新系+謝系與扁系對蔡主席談話的不同理解,就可預見下屆民進黨主席如果要落實「在兩岸互動中了解中國」,綠營內外必將是砲聲隆隆。 先定路線政策,後改組織形象 筆者以為,洪智坤認為此後民進黨可以「除罪化」與中國交流,恐怕過於樂觀。畢竟,政黨轉型原本就同時包括路線、政策、組織、形象四個層面,沒有路線政策的重新定位,光是組織再造(如恢復中國部)或形象調整(如態度友善),並無實質意義。 如果民進黨不能先就兩岸路線政策確立新方向與新內涵,徒有組織再造或形象宣傳,很可能繼續深陷兩種惡果:一方面,自認為「立場堅定」的創新派(如謝長廷提出「憲法各表」,認為並未違背黨綱),可能被激進派扣上「背叛」罪名;另一方面,自認為「態度友善、政策有彈性」的務實派(如段宜康),也可能因為黨內莫衷一是,繼續被外界貼上「態度不友善、政策沒彈性」的刻板印象。 我們不妨以1978年中共轉向改革開放為例,就可知道政黨轉型的困難程度。當時中共將十一屆三中全會定調為「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標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新時期目標。但即使中共已在改革開放路線上達成共識,在個別政策上如何認定,卻仍充滿黨內爭議。直到1980年12月,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改革必須保持穩定,要摸著石頭過河,不能過急」,這段話得到鄧小平背書,此後「要勇於突破、在穩定中求改革」的「摸著石頭過河」口號,才成為改革開放的行動標竿。 顯而易見,唯有先確立黨的新路線與新政策,然後才可能進行組織與形象調整。大家所熟悉的「摸著石頭過河」口號,其實同時內涵了新時期的路線、政策、組織、形象,缺一不可。 摸著火藥過河,誰敢越中國雷池? 反觀民進黨,如果不從最根本的路線政策進行徹底反省,卻認為可以直接跳到組織與形象進行調整,例如制定互動準則(組織)或改善兩岸態度(形象),這種流於表象的兩岸互動,不但極易引起黨內紛爭,更可能淪為兩岸各說各話的空談局面。 換言之,未進行黨內徹底的路線政策反省,民進黨不但不可能「摸著石頭過河」,更可能隨時都在「摸著火藥過河」,隨時可能萬箭穿心。缺乏全黨的決議背書,勇於兩岸互動的知中派,不但隨時可能遭到激進派鳴鼓圍攻,還可能隨時陷入不可測的中國雷池,因為黨內底氣不足而遭到中方冷落。 歷史上,民進黨並不缺勇於兩岸互動的知中派,但幾乎都是「千夫所指、唯我獨行」,都要以極高的個人道德勇氣,面對黨內外各種污名指責。最早如許信良於1995年出版「新興民族」,首先倡議「大膽西進」,後來在1998年黨主席任內,促成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使民進黨凝聚出「強本西進」共識,成為2000年阿扁參選總統的兩岸政策基礎。 但勇於充當時代前鋒、提出兩岸新論述、促成民進黨轉型的許信良,卻淪為黨內孤鳥,不但曾遭到獨派群眾毆打,還曾一度以退黨明志。民進黨的主要領導人,即使因為許信良的勇於開拓,打開兩岸政策的論述空間,但在關鍵時刻,並無人對許施出援手。 另一波對知中派的鬥爭,是2006-2007年深綠發動的「十一寇」清算。為了支持激進派候選人通過立委初選,深綠電台甚至把從未去過中國的立委蕭美琴,不擇手段抹紅成「中國琴」!更離譜的是,當時擁抱「一邊一國」的民進黨中央,對黨內過火的初選鬥爭,竟然不聞不問,留下民進黨初選史上最醜陋的記錄。 路線政策先行,拆除火藥引信 民進黨在敗選檢討報告中坦承:「在未來的選戰中,中國因素的作用勢必持續、增強」,並表示在兩岸政策上,「必須以具體行動來強化務實立場的說服力,縮小形象與主張之間的落差」。 誠如前陸委會副主委游盈隆所言:「民進黨不是對中國不了解,而是迴避兩岸議題」,蔡主席的敗選檢討發言,充其量只是「間接、迂迴、小心翼翼的陳述,搔不到癢處」。他因此呼籲下屆黨主席必須「舉辦第二次中國政策大辯論,建構兩岸關係的黨內共識」。 唯有正視盲點,辯正路線政策,凝聚黨內共識,民進黨的「從互動中了解中國」,才不會再次淪為「摸著火藥過河」的危險遊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