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網路熱潮蓄勢待炒

立報/社論 2012.02.07 00:00
美國網路業者臉書(Facebook)即將公開上市,由於光臉書一家公司的發行金額,就接近十餘年前美國網路泡沫前夕眾家業者的市值總和,令人側目,臉書又頗有知名度,各方猛炒網路公司話題,似乎是新一波的網路創業熱又將來臨。其實,這無關網路創業,而只是一場金融遊戲。背景並不是什麼社群網站、雲端時代的創業熱,而是延續2008年金融危機,直到現在的歐債危機下,金融業者尋求解套的小型方案。

為金融、經濟尋找新話題,有結構上的必要性。金融、創投業者,需要在歐債效應逐步發威的年代中,尋找投資話題以確保一定的獲利。中國經濟曾是個好題材,但是,對沖基金業者在過去數年屢次操作「中國崩潰論」,所引發的「中國經濟起飛vs.衰退」的討論,已經讓這個話題的新鮮感逐漸消退,這是金融遊戲當中看多與看空兩方互相較勁,而形成兩個和尚沒水喝的零合窘境。原本,再生能源、環保議題,是在中國話題之外,值得創投、金融業期待的議題,環保議題從照明、發電到生物科技,幾乎無所不包,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業界的默契就是用5到7年讓這個議題醞釀成熟。

但是,從現有的產品、技術看來,環保相關的產品話題還不足以擔當大任,歐債所造成的經濟問題看來又會持續影響數年,金融業勢必要尋找新的候選人,於是各種次佳方案開始上場。臉書上市就是候選人之一,它原本只侷限在社群網站的領域,勉強可以跟大部分人都聽不太懂的「雲端」搭上線,具有母雞帶小雞的潛力。不過,歐債危機的影響範圍實在太大,金融業勢必要在未來數年的不景氣中,找出一個議題來維持產業的能量,確保一定的投資獲利。

而投資獲利,也是公部門所樂見。公部門以舉債方式挽救金融危機,這些債務如果不能從日後的經濟復甦、金融遊戲、財政操作當中獲得回收,最後都要由平民來承擔,這會成為政治人物的負擔。因此,如何透過各種金融活動的收入,轉化為稅收來挹注財政,就是政府所關心。這個作法在1990年代就有前例,美國柯林頓政府,將雷根、布希時代的政府負債,大量打消的操作方式,就是靠著調整利率、匯率,吸引外資進入美國,然後業界再營造知識經濟、網路經濟的題材,營造出一個金融操作的環境,業者荷包豐滿之餘則讓政府有財政收入,這才大幅降低美國在冷戰時代所累積的大量財政赤字。它的負面效應就是創造了一個網路公司泡沫,以及效應持續到現在都沒有收拾乾淨的金融投機事業。

在資本遊戲需要持續的話題,以及政府需要財政收入以抑制赤字的背景下,金融業與政府之間,對於拱出一個股市的熱門議題,是存在共識的。可以觀察的參考點,是SOPA法案(禁止網路盜版法案)在美國的攻防,網路上隨手可得的訊息,是社群網站經營的基礎,版權歸屬則影響電影、媒體等內容產出業者的獲利,社群網站等所謂新一波的網路業者經營,在現階段對於傳統媒體有一定的威脅,但是,局勢是向網路業者傾斜,多方樂見一個新的熱門產業誕生,於是,受到傷害的業者只能暫時退讓。

嚴格說來,臉書等網站只是網路業者的一種經營形式,它的「新」其實還不足以需要另外用一個名詞來定義。這其實都是一種行銷手法,目的是為了後續的業者上市而預作準備。依照往例,我們將會看到相關的造神論述持續一陣子,直到主要的資金都從中獲利為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