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山海圳綠道 台江築夢踏實

自由時報/ 2012.01.31 00:00
記者黃文鍠/專題報導

全長四十五公里的嘉南大圳,流域兩側人口達三十萬,是台南市重要水域,隨著縣市合併,在公部門與民間社團合作下,推動「山海圳綠道」,希望藉著環境改善,文化經營,達到永續社區的目標。

從四草大橋出海口往東延伸,嘉南大圳,橫越原台南縣、市的安南、永康、安定、新市、大內、善化、官田、六甲等區,「山海圳綠道」計畫執行長吳茂成表示,「我家門前有小河」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歌詞,就是家住嘉南大圳附近民眾的寫照,嘉南大圳不是大型河川,雖無波瀾壯闊之美,但河道尚稱寬廣,腹地遼闊,早年是附近民眾親水環境。

早年安南區很少公園,河濱就是居民休憩的好去處,為了美化環境,居民十幾年來,分段種植樹木,營造了綠道的雛形。

經濟發展與環保 雙贏非夢事

然而在台灣工業化的過程中,沿著河岸成立了包括南科、安定、中崙、總頭寮、和順、台南科工區等六個工業區,其中除了部分比較「年輕」的工業區外,幾乎都沒有設置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大圳內,加上上游還有不少畜牧廢水,同樣把大圳當成排水溝,久而久之,河水污染問題嚴重,嘉南大圳也從原本宜人的親水河流,變成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

河川整治喊得震天價響,包括海佃國小小台江等民間社團,更從十年前開始推動淨堤、愛鄉護水運動、搶救河川公聽會等守護河川工作,呼籲政府整治水質,幾年下來已經匯聚相當力量。

四年前,地方連結全國「千里步道」運動,提出以東西向的嘉南大圳為經線,以南北向的山路為緯線,構築「山海圳綠道」概念,但因整個區域分屬原台南縣市管轄,事權無法統一的情況下,推動成效有限。

台南縣市合併後,讓「山海圳綠道」計畫重新燃起希望,在市政府重視下,透過智庫會議、民眾參與及政策協調三個面向,讓「山海圳綠道」從紙上談兵,進入實踐階段。

市府已成立台江山海圳綠道推動委員會,由市長擔任召集人,提高層級,並且由水利局長李孟諺及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分任公部門及民間執行長,並由市府秘書長陳美伶帶隊,以騎腳踏車方式,全程探查,展現推動決心。

委員會目前規劃與台江國家公園合作,在海佃路到濱海公路間,由國家公園編列經費,建置示範綠道;濱海公路以東,則由市政府規劃動線,構築環村綠道。中期將把路線延伸到南科,最終目標則是希望在四年內完成從四草出海口到烏山頭水庫間的綠道。

去水泥化 「水岸再生」自然美

記者黃文鍠/專題報導

城市因為河流而美麗,國際知名城市,大都有河流穿越,為城市增加不少風情,嘉南大圳從山區奔馳入海,台南市「水岸再生」成為熱門話題。

以往水岸再生多以工程導向,只重視綠美化,缺少人文低碳、生態永續思考,「台江山海圳綠道」透過水質整治、建構環村綠道,住家出來,走上堤岸,可以運動、吹風、作夢、談戀愛,不但能悠然過日,也符合低碳城市人文永續目標。

「山海圳綠道」的主要路線嘉南大圳河岸,以往因行政區切割,對河岸規劃作法不一,安南區安通路一帶,有植樹區舒適性高,安和路到南科則連基本樹蔭都沒有,且污染嚴重,至於善化區那拔到烏山頭出口的南幹線則保留部分水圳原貌。

以前為了維持河堤,進行的綠美化工程,除了植栽外,大都在地面加上容易整理的人工鋪面,但此舉也破壞自然環境,因此去水泥化,減少過度鋪面,是「山海圳綠道」硬體改善重要的一環。

此外,嘉南大圳是台灣重要水利資產,「山海圳綠道」計畫順著嘉南大圳,連結烏山頭水庫、南科古文明、台江生活圈、台江國家公園,不只是硬體營造,更從環保、文化角度出發,彰顯台江拓墾文化,將整個計畫變成區域的公民運動,提供了「人」的營造。

計畫的另外一個重要意涵,則是希望從河岸出發,營造「城市綠網」,將流域旁各庄頭大廟、公園、學校、小徑、港道、潮溝、魚塭等串連起來,有如布袋蓮包覆水面般,形成「環村綠道」,終極目標,希望以村莊或支流發展出四通八達,迴旋式的休憩路線,搭配各種大眾交通工具或腳踏車,營造專屬於台南的幸福河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