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選戰中的中國牌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2.01.03 00:00
除陳水扁當做提款機之外,馬政府選戰的主軸就是打中國牌。不只強調馬政府創造了最和緩的兩岸關係,而且指出台灣的國際空間因此得以開拓,同時說執政的前三年經濟成長率達到3.2%,優於亞洲另外三條小龍。更在這樣的論述之下進一步警告如果2012政黨輪替,由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將嚴重倒退,並連帶地使兩岸的和平關係和台灣的經濟大幅重挫。 馬總統這一個訴求,北京充分呼應,不只一次地警告台灣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後果將非常嚴重。 對於國共的聯手恫嚇,希望主導台灣選情的走向的作法,台灣民眾的反應到底怎樣呢?最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民意調查結果值得注意。 根據民調,國共聯手的操作不能說沒有選票的動員力,但被動員民眾只有24.8%,但近六成不以為然。總統選舉時恫嚇兩岸關係將會倒退這並不是這一次。但所謂兩岸關係的倒退訴求,基本上和幾十年來兩岸關係的大趨勢並不吻合。從射飛彈、口頭武嚇到現在從未間斷,因此出現恫嚇的邊際效用遞減是難以避免的事。 兩岸緊張的根源建立在三個現實上:一、兩岸長期分立,二、卻又迄未獲得國際上承認為兩個法理獨立國家,三、兩岸政權追求的國家定位不論統獨的主張一直沒辦法完全實踐。 在國際政治的大格局制約下,兩岸政權國家定位目標雖不變但追求目標的手段卻又不得不在逐步向另外兩項現實妥協。 為了追求國家定位的實踐,早期兩岸政權都以武力為手段,中國是武力解放台灣,台灣是反攻大陸,而眾多放逐海外的台獨人士則武裝革命是一大主流。到了1970年代末,鄧小平採一國兩制;蔣經國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海外台獨人士則回台參與民主運動風潮逐漸三都從武力手段轉成和平手段。 1990年代後,中國以商圍政以通促統成為主軸,台灣也在李登輝總統主導之下展開了兩岸經貿急速擴張的時代。1990年代中期李登輝把政策調向「戒急用忍」但1990年代末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則主張積極開放兩岸經貿。等到後陳水扁時代,民進黨經過爭論後基本上回到1999中國政策大辯論「強本西進」的主場,而國民黨政府則和北京先後簽訂了三通和ECFA協議。有趣的是當今年馬總統主張把兩岸關係主軸從經貿提昇到政治性的和平協議時,不只民進黨反對,北京也明白地不以為然說「先經貿再政治」。 縱觀兩岸政權及主要政黨在兩岸議題的政策基本上是從武力解決國家主權定位問題調到和平解決國家主權定位的階段再進入把國家定位的問題擺在未來,而以經貿為先。 大趨勢如此,基本上算是往健康的方向走,自然,這大趨勢不會不深刻地影響一般民眾的思維。也因此我們才看到了這一個令恫嚇兩岸將倒退的國共雙方難以接受的民調結果。當民眾形成了更健康的看法時,也宣告在選舉中過度操作中國因素效用將萎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