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選戰中的中國因素

美麗島電子報/魏千峯 2011.12.27 00:00
此次總統選舉的一項特色,是中國因素加重了不少。不衹是中國公然為馬英九助選,且馬蔡皆以兩岸政策攻擊對方,使台灣社會籠罩在中國大傘中。 中國為馬英九助選可以理解。中國視兩岸關係為國共內戰的延長,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參選,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期間,國民黨主席連戰到中國倡和,為國共和談奠定基礎,馬英九繼任國民黨主席,延續此種路線,加上馬英九執政後,採取中方屬意的「九二共識」,對中國言,「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後的「中華民國」已經消滅,衹剩下如何收復台灣省的問題。因此,馬英九幾被中國官方與民間人士視為邁向中國統一的台灣執政者。 在過去,台灣與中國關係存在「統」、「獨」與「維持現狀」三個選項。馬英九執政後,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中國交往,改變六十年來雙方的關係。雖然馬政府又加上「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的宣示,基調為「維持現狀」,國際間及國內大多數人仍認為馬是傾向統一。馬的此種兩岸關係架構是否有利於台灣,能否為國際及台灣社會接受仍不無疑問。此由日前馬提出兩岸和平協議,國內民調就急速下降,馬不得不以「公投」及「連任後不與中國政治協商」為條件,才暫時解決其政治困境,可知反對馬兩岸政策的國人仍占相當比例。 肯定馬總統兩岸政策的人士認為馬衹是不正面挑戰中國向來的主張,給予中國面子後,雙方就相安無事。甚至有人樂觀地認為,從此「台灣成為中國無害的國際問題」,馬穩定了兩岸關係,給予台灣喘息及以拖待變的時空。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所謂「九二共職」衹是國共共識,未經過台灣內部的民主機制,且馬英九誇大陸客觀光、採購與ECFA的優點,卻不知此已喪失對中國的心防,也使台灣主權逐漸消失中。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可謂由過去的抗衡、廻避轉為扈從,採取「以小事大」的模式,爭取台灣的生存空間。筆者對馬的政策不完全同意,但可以理解,然而其認為蔡英文不採取「九二共識」的政策將危害兩岸安定,筆者不能認同。 相對地,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提出「台灣共識」的兩岸政策,其主張須由台灣內部民主機制後,再形成共同的兩岸政策一致對應中國。理論上似較合理。可是蔡仍舊與馬相同面對「中國大、台灣小」與中國崛起的客觀局勢。蔡意圖維持民主獨立的台灣與中國平等交涉,但實際上中國從未承認台灣的合法存在,不僅是獨裁的強權,又特別不喜歡較具「主體意識」的民進黨。蔡若當選未來的台灣總統,也不得不與中國妥協,然其既不承認「九二共識」,就必須採取另種類似「九二共識」的模式與中國交往,此時此際如何不成為她所批評馬英九的「以犧牲主權換來成就」,不是「終極統一」而又未啟兩岸的戰端,恐怕是蔡的一大課題。蔡具有出身國際談判人才的務實背景,其妥協性格亦不下於馬英九,那麼,蔡指責馬英九,暗示馬對台灣的忠誠性不足,實有問題。蔡或許認為中國為馬英九助選,為破除馬的外來有利因素,就採取嚴厲攻擊的方式,但蔡出身本省族群,較易取得台灣最大族群的支持,此與馬正係各有得失,互不吃虧,民主選舉不應選到國家嚴重撕裂對立的地步。 坦白說,馬蔡的兩岸政策容或有所相異之處,畢竟為大同小異。藍綠間的距離遠小於兩岸間的距離,藍綠應是和而不同的君子之爭。但馬蔡在選戰激烈時,紛紛以極具有敵意的方式攻擊對方,恐嚇選民,爭取選票,套句宋楚瑜的說法,應該讓人民休息了。隨著中間選民越來越多,及較沒有藍綠色彩的首投族出現,馬蔡互以中國因素攻擊對方的選舉方法,將越來越沒效果,甚至使人生厭,不願投票甚或支持宋楚瑜。 台灣在長期戒嚴及中國壓迫下開出民主的果實,其最大的意義是台灣本身的民主就是最好的品牌。如果中國因素在台灣選戰發生效用,應該是兩者比較下,中國保守封閉,台灣民主包容,尤其台灣是華人社會中自由民主最成功的國家,馬蔡應該善加發揮台灣民主的優勢,而非打中國牌恐嚇對方與選民,誰提出積極自信的兩岸政策,誰對對手多些尊重與包容,相信較能吸引選票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