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訪高屏永久屋 重建文化內涵

中央社/ 2011.12.09 00:00
(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9日電)嘉義、台東、高雄、屏東等4縣市16處八八水災永久屋基地近250名住民、施作人員,今天參訪高雄市及屏東縣永久屋園區,了解永久屋重建文化內涵,作為推動第二期計畫的參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在高雄市杉林區慈濟永久屋園區及屏東縣三地門鄉禮納里部落永久屋園區舉辦原住民部落家屋建築文化語彙重現計畫成果觀摩活動,讓各地其他永久屋園區公部門、施作人員及住民體驗永久屋基地的統一建築形式,如何藉由原住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建構,展現部落自我特色及嶄新風貌。

行政院原民會希望藉由觀摩已興建完成的建築語彙成果與推動經驗,更精確瞭解計畫的目標與內涵,並推動第二期計畫。

行政院原民會副主委夏錦龍在杉林區慈濟永久屋園區開幕儀式中表示,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造成中、南部多處原住民族部落須遷離原居地,家屋的重建不僅要堅固耐震,更應重視傳統部落的建築文化。

他表示,為協助永久屋園區住戶建構具有文化內涵及傳統工法的建築風貌,原民會補助每家住戶新台幣10萬元上限辦理家屋外觀文化圖騰意象施作。部分住戶甚至為自己的家園,自願負擔超支的所有花費,以重現家屋故事性及文化意象;並藉由部落內「換工」及「部落人做部落事」的施作過程,凝聚部落力量。

隨後由人員導覽參觀,解說人員簡介杉林永久屋園區住戶家屋文化意象、故事性及施作傳統工法;參訪園區內假日市集、琉璃及竹編工坊,看見園區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下午參訪禮納里部落,除了解住戶家屋文化意象及故事性外,更體驗部落如何將原居地自然資源及傳統建材石板與工法運用在家屋外觀。

導覽行程結束後,邀請6名永久屋園區住戶及工藝匠師分享執行經驗與心得,並進行意見交流,激發參與人員文化創新思維。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指出,每個族群文化的表徵,不應只是語言、歌舞及相關紀錄或文獻資料,也應保有部落「文化地景」與「集體記憶」,才是表明及再現族群存在的最佳實證。

重建會表示,第一期計畫到今年11月30日,6處永久屋基地約710戶辦理,目前各家戶已陸續完工及辦理驗收。第二期計畫今年9月1日受理申請,到12月30日截止,由各永久屋基地原民家戶向所轄鄉公所申請,完成申請手續後即可施作,完工期限到明年6月30日。第二期計畫17處基地辦理,預計1015戶原住民永久屋入住戶受惠。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