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糧安隱憂 孟加拉急尋海外耕地

立報/陳玫伶 2011.11.23 00:00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衛報》報導,孟加拉政府正在尋覓海外農地,以解決國內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並同時創造海外孟加拉人的工作機會。孟加拉糧食與災難管理部表示,從烏克蘭到南蘇丹的區域,都在孟國政府搜尋耕地的選項範圍,目的是加強本國糧食安全。部長拉薩克(Muhammad Abdur Razzaque)說:「不管是公部門或私部門,孟加拉政府全力支持找尋海外尚未使用的耕地。」他並補充,孟國政府正在與烏克蘭進行小麥生產的對話,考慮在柬埔寨種植稻米,也到過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去探尋類似的企業。地狹人稠可耕地飽和孟加拉有1,600萬人口的糧食需求,一方面找耕地,一方面也為海外廣大的孟加拉移工族群製造工作機會。官方資料顯示,海外孟加拉人在2009年和2010年都創造了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50億元)的收入,佔國內生產毛額的12%。拉薩克說,這對於耕地稀有和營養不良率高的國家來說,不啻是對抗全球糧價飆漲的對策。孟加拉是世界上每人可耕地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2008年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每1千人僅有52公頃的耕地。此外,地理面積壓力和都市化造成可耕地每年以1%的速度消逝,而人口卻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當土地使用率高達175%,作物密集度也到達了極限。因此,政府開始探索國外各式各樣的土地使用方式,包括直接取得土地或租用等方式,讓孟加拉民眾可進行私人投資。全球大部分的土地需求都集中在非洲大陸,前蘇聯就曾經鎖定進攻非洲的可耕種土壤和過時的農業基礎設施。位於劍橋的農業投資顧問公司的艾特金(Carl Atkin) 說:「如果這麼做是正確的,以一種負責的方式,對所有人來說是雙贏局面。」不過,很明顯地這種投資必須要去哄抬已休耕土地的作物,還有當地勞動力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必須避免排擠原來有生產力的人,艾特金補充道:「這不是一個短期操作,如果你要投資耕地並且耕種它,最少的年限制少是5到10年,甚至可能更久。」海外農田非萬靈丹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梅辛蒂克(Ruth Meinzen-Dick)表示向外國收購土地的問題風險很高,那些被認為沒有在使用或是政府擁有的土地,往往是沒有土地權的當地居民在使用,可能已經進行耕種數個世代,仍舊沒有合法契約。不僅如此,準備耕種的必要設備和成本往往比預期高出許多。和當地人民採行契約耕作,並以固定價格收購作物,可說是一種充分利用在地知識的替代方案。她說:「一般來說,他們(指收購土地)並不是投資國的萬靈丹,結果大多不如投資方所期待,而且同時間可能還會傷害到當地民眾。」根據世界銀行研究統計,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8月之間,總共有464起大型土地收購和投資交易案,但1年後卻只有21%的土地有實際耕作行為。不計較成本,拉薩克期待海外找土地耕作的費用仍可以低於進口糧食的費用,孟加拉政府則尚未進行上述兩種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拉薩克說:「進口會受到全球糧食市場的價格影響,而且是經常浮動的;相較來說,這種企業耕作則只要計算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從統計營養不良率、體重過輕和兒童死亡率的《全球飢餓指數》(Global Hunger Index)報告中,孟加拉由1990年到2011年已從「高度警戒」轉變為「警戒」,儘管10年間有所改善,糧食安全仍舊是該國一大隱憂。由聯合國和孟加拉政府於2009年共同執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百萬6個月到5歲之間的兒童患有急性營養不良症,其中50萬名兒童屬於嚴重營養不良程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