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北歌手魔幻劇 探討現代消費社會

立報/呂苡榕 2011.11.21 00:0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1950年代的台灣共產黨員呂赫若逃亡深山遭毒蛇咬死。身兼小說家、聲樂家等多重身分,呂赫若被情治單位暱稱為「台北歌手」。2011年差事劇團以「台北歌手」為名,將老革命與新一代品牌革命連結,探討革命理想的未盡之路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的位置。導演鍾喬原本只想寫呂赫若,後來將現代消費社會的「品牌革命」與科技產品背後的血汗工廠問題一起加了進去,成為現在這齣「以革命理想與品牌革命相互辯證」為主軸的戲。鍾喬高中時抗拒聯考,大量閱讀課外讀物逃避無聊的教科書。讀了存在主義小說,也讀了陳映真的小說,陳映真帶領了鍾喬認識呂赫若。到台北念研究所正好是黨外時期,鍾喬參與黨外雜誌編輯,當兵時被列為黑名單,之後到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工作,呂赫若這樣一個從事文學也參與革命的傳說,順理成章和導演產生共鳴。1950年代的台灣,圍繞在「冷戰」與「戒嚴」兩個魔幻的關鍵字底下,因為韓戰爆發而重新被美國納入軍事同盟;另方面則是白色恐怖的氛圍對受壓迫者製造了強大壓力,台灣的共產黨更在短短幾年內被掃蕩、消除,甚至連相關的記憶都顯得模糊,也讓台灣的左翼思想幾乎斷根。「左翼的革命理想看起來消失無蹤,實際上是轉化成其他方式。」鍾喬說,蘇俄等共產主義國家的瓦解,部分肇因於「官僚化」,後來的反全球化、佔領華爾街運動,都是在回應左翼運動的困境。不過這些運動在台灣卻沒有激起太多共鳴,在消費社會當道,品牌科技的革命遠比階級革命來得吸引人。老左派的革命就像呂赫若一樣逐漸被人遺忘,「但左翼革命的理想,仍有被討論和記起的價值。」鍾喬希望能透過這一齣戲,在資本主義已暴露出弱點的現代,喚回左派革命的理想。「台北歌手」設計了一個與呂赫若同為革命夥伴的角色──舞影,因為他被懷疑出賣了呂赫若,不甘心的情緒讓他成為一個卡在時空中的不速之客。遇到當代打算以「革命符號」作為行銷商品手法的Rock。「1950年代的人希望大家可以回頭看看當時革命的理想,但這些東西對現代人來說卻顯得教條。」因此兩人針對「革命」產生了精彩的激辯。故事的另一條軸線則是以產品本身的血汗製程為題,討論品牌背後犧牲的工人。鍾喬讀過作家曹征路寫農民工議題的小說《問蒼茫》,裡面提到許多農民工因為工傷向資方求償,四處碰壁最後只能自殺,加上去年富士康工人跳樓事件,堆疊出另一條軸線,鍾喬借用了《問蒼茫》中的工人角色──毛妹,以「自殺」這樣激烈的方式,帶出科技產品背後的血汗工廠剝削議題。美國記者Naomi Klein的著作《No Logo》中提及,許多革命符號成為商品,革命成了遙遠時代的記憶,被緬懷、被轉化、被遺忘。鍾喬說,1950年代農工階級在資本主義中遇上的問題並沒消失,只是換個面目出現。他讓老革命與新革命透過品牌行銷的過程而相遇,交織成「台北歌手」這齣諷刺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