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建構國家認同,台灣才有活路

蕃論戰/程凱/專欄 2015.05.14 00:00
台灣於1996進行第一次總統大選,是亞洲第一個真正進行國家領導人直選的國家。當時的台灣,輔以舉世稱羨的經濟發展,無異是世界上最為閃耀的璀璨新星。除了在外得到世界主要國家的重視,國內於90年代,全國上下也瀰漫希望與自豪。 曾幾何時,如今的台灣,在國際經貿地位早已落後給韓國、香港、新加坡。 新興的馬來西亞、引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都以快速的速度成長崛起。國內則限於藍綠惡鬥、重大政策停滯等紛擾。曾經自信的台灣人,變得封閉,不但選擇忽略國際社會的不斷前進,反而忙著在國內相互攻訐、互相仇恨。 究其原因,自從台灣民主轉型之後,以往國民黨威權體制下形塑的國家認同感,伴隨著解嚴與民進黨成立,過去台灣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的虛幻認同,不再是鐵板一塊的真理,而是可以公開挑戰與批評的話題。然而,不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原有權威因為國族認同而瓦解,台灣經歷了20多年,至今依然未能形成整體國家認同。 看到國家認同,我們很自然的會聯想到統獨意識形態,或是威權沙文主義作祟,而感到抗拒。事實上,國家認同卻是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關鍵主因。韓國這幾年從衰敗到復興,乃至於成為全球經貿強權的原因正是國家認同。中國大陸,這個概念上仍偏向獨裁集權的國家,國民對國家認同的強烈,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有時甚至對周遭國家造成強烈的威脅;但即便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英國,一樣強調建立與強化國家認同。以美國為例,學童從小便必須修習美國歷史與憲法,也強調對憲法、立國先賢、國旗、國歌與國家的認同與驕傲。至於英國,每個國民對皇室的尊崇以及大英國協的榮譽,更是不在話下。國家認同,從而並非僅限於獨裁國家。 台灣由於缺乏國家認同,因此當遇到國家重大危機或制定重大政策,社會不易形成共識。不同立場的個人,或是政黨之間,缺乏一種即便再如何劍拔弩張,最後一定要讓整個國家社會受益,或至少不能因而損害國家利益的觀念。從而本來技術性可以討論的重大政策,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國防外交,各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總是盤算自身政治利益。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類極端需要自我實現與被群體上的認同。台灣民眾本身因為缺少整體社會的民族認同,因而只能藉由對政黨與政客的支持,在每個選舉或議題的成敗中,藉由自己認同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優勢而感到滿足。理性討論的空間在這樣不斷重複的內部鬥爭中消耗殆盡,甚至造成國內嚴重的社會矛盾。 國家認同,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所有紛爭的最終紅線,在這條線內,個人、團體、政黨、族群之間,對於大小紛爭各抒己見,相互折衝。但無論歧見多深,大家都知道為了整體台灣社會的持續進步,必須找出最終的爭議解決方案,而非將個人、團體、政黨的利益凌駕在整體社會的利益之上。否則,台灣連自身內部都互為敵人,更別妄想與中國大陸,乃至於在國際社會中與別人競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