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黑暗十年後票房再起!這些年國片「很台灣」

yam蕃薯藤新聞/林奕瑄 報導 2012.08.27 00:00
台灣新電影30週年,走過興衰然後重生,導演鈕承澤形容現在台灣的電影工業:「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想像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1982年8月28日《光陰的故事》上映那天,被視為是「台灣新電影運動」的起點,80年代的台灣正逢解嚴,所有禁忌在這時統統解除,文化份子與菁英人才輩出,使得台灣新電影開始蓬勃產生新樣貌,從歷史中套用個人經驗的反思,是這批電影最鮮明的印象。 1982至1996年的「台灣新電影運動」,從開始的意氣風發到「削蘋果事件」後陸續受到諸多挑戰,這是一場新舊之戰,關於新生代導演與「中國影評人協會」的意識形態拉扯,隨著新電影迅速擴張之際,就在此時票房卻進入黑暗期,由於電影素質良窳不齊,不是叫好卻無料,就是主打藝術片在國際間大受歡迎獲獎無數,卻在台灣票房慘淡遭冷落。 走過十年黑暗期,2004年開始出現《17歲的天空》,以及2005年《宅變》、《天邊一朵雲》,一部部充滿能量的作品,為另一波台灣電影風潮寫下前奏曲,直到2008年的《海角七號》為低迷已久的國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菜鳥導演往南移動,拼湊一群失意的組合,拍出這部「很台灣」的作品,徹底撫慰民心,老少觀眾一致叫好創造票房神話,連侯孝賢導演都表示:「我期待這樣一部台灣電影很久了」。 一改過去賣房的低迷,新生代導演在千禧年後不斷地以青春電影、本土元素前進,之後的《聽說》、《艋舺》、《雞排英雄》、《不能沒有你》、《陣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都成功複製了這波台灣電影經驗,把最貼近台灣人共同的記憶帶入電影,不需過多宣傳,也不用超大卡司,便可藉著口碑掀起熱血風潮寫下漂亮成績。 侯孝賢導演是奠定了過去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主要人物,走過興衰到現階段正在崛起的另一波國片風潮,這些新世代導演如魏德聖、楊雅喆等人,其中不乏是過去台灣新電影運動導演的徒子徒孫,他們延續過去新電影時期導演的精神,劇情取材皆是貼近真實台灣社會元素,並跳脫窠臼加入現代人的熱血元素,以幽默手法貫穿小人物的感動故事,讓國人對國片的信心大增加,成為人民凝聚向心的背後大功臣。 延伸閱讀
削蘋果惹爭議 卻成了台灣新電影的濫觴
「台灣新新電影運動」旗手─ 魏德聖
新電影打破傳統 讓全世界認識台灣電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