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明朝來的微信 重溫筆尖的溫度

yam蕃薯藤新聞/文/陳小凌 2017.03.24 00:00
你有多久沒有和自己思念的親人或是朋友聯繫?雖然說現代用line或 W微信能立即連線通話,但是許多關懷或是言猶未竟的話語,有時還是要借助書寫才能傳遞出一份溫度,更重要是能再三閱讀,甚至流傳後世成為佳話。這正是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推動「頓首 · 明朝來的信」特展緣起。 「現代的人說話太多,說說多了,容易動氣或浮躁;為什麼不靜下心來寫封信?心思調理順當,表達清楚!」何國慶說:現代人在line常陷入「已讀不回」的焦慮,常常擔心快速溝通說錯話,這時,不妨回頭看看明朝人的尺牘。中國文人學士尺牘所傳達的情意和生活社交對應值得借鑑。 何國慶說,「當我們提筆寫信,速度沒那麼快,落筆之際會信思熟慮,同時講究開頭的稱謂,最後的問候,以及人際關係上自己的位置。」附帶一提是一封文筆豐采的書信,會成為千古佳話。「這是400年前的一封知名收藏家項元汴特別蓋上收藏章,視為珍藏品的書箋,文中是其兄項元淇邀請自己一同吃餅,且強調「即至為妙!」要是晚來,餅可能就被吃完了!言辭之間可見率性至情。」 書畫家王鐸與侯恂、侯恪兄弟交善,有通家之好。王鐸初登官場,和侯恂表示第一次安居長安大不易,自嘲長安米價日沸,自己百無一長,只能空隨行隊,於政事毫無用處。至於侯恂問及求字之事,王鐸客氣地表示當另外奉上。 書法家王寵的《與衡山書》,邀約文徵明一同拜訪友人,然而「風雨久滯湖上」、「若雨又不果,再約」幾字,就說明白若因風雨而延滯的交通狀況,以及如何再約。 傳奇劇本《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寫給族叔孔貞燦的信讓人感受性情真切:「空齋無事,日費筆墨,代不知誰何之氏,申慶唁,不喜而笑,不悲而哭,此種債負,更劇于催租吏,苦甚、苦甚。小屏借光,尚未拜乞,忽接《煙雲》,頓開俗目,再讀銘言,益增赧汗,窮簷冷日。賜我三春之暉,無以圖報,有仝草之心。容面白不一。」 《頓首.明朝來的信》尺牘展是基金會珍藏的50封明代名人信札,主要挑選了文徵明六代家族,文徵明的文學老師吳寬、書法老師李應禎,以及與文徵明同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等人的書信。何國慶說:「人說富不過三代,但文學涵養、文采,文徵明家族卻傳了六代。」 何國慶表示,收藏明代名人尺牘,除了藝術欣賞價值外,「那個時代眼界很開,文風鼎盛,更重要是西方思潮隨著傳教士利瑪竇等來中國,開啟新中國的思想和觀念。」他同時指出:像崑曲,紫砂壺工藝都在這時期蔚成高峰,民間文學如《封神榜》、《拍案驚奇》等想像力豐富,追求創新的作品也是這時期完成。而尺牘正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精神價值。 一封信寥寥數語,看似簡單,卻包含了一個人的文采、情思、喜好、志向、藝術表現,亦延伸出人與人間的往來關係,甚至是八卦流言、各種生活新鮮事,由點到線到面,映照出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和文化精神價值。 「頓首・明朝來信」 尺牘展 3月24日至5月26日在基金會創時講堂展出,展場還設置一方書寫空間,安置筆墨和宣紙,要邀觀眾一齊來寫信,文能抒情,字為心畫,筆尖能傳達書寫者的溫度,召喚過往倚案書寫的期待感和快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