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朱立倫怎能幹太監頭子!【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5.04.26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朱立倫已準備於五月四日進京面聖,結果新北市議會民進黨黨團就做一大幅看板上有習近平國家主席身穿龍袍立於前,朱立倫身穿總管太監衣袍立於後,結果竟然與國民黨黨團一些保皇黨議員對幹起來;其實這兩黨議員都太無知了,民進黨把朱立倫喻為總管太監是太恭維朱立倫了;總管太監一般也叫「內務府總管」也叫「掌印太監」,這是皇帝和皇后的首席頭號親信,不但要對皇帝皇后絕對效忠而且要行事果決辦事利索,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不老實不務實,若有這些缺點保證無法幹到「總管太監」「掌印太監」之尊榮;所以新北市的民進黨與國民黨黨團都太膚淺、太沒知識、太恭維朱立倫、太侮辱習近平總書記的英明了。

一般人講到太監就想到被閹割的宦官、閹人,這是皇帝怕宮中女人被其他男人「交流」了,故把在後宮走動的非皇家男人通通去勢使之無法實踐有效的「交流」活動,以確保皇家血統之純正,以避免皇室被不動一兵一卒就被改朝換代、被外姓外族侵入,所以非皇家男人要在後宮走動工作就必須「犧牲一點」就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除了被閹割閹滅外太監是很了不起的職務,從「少監」、「中監」、「太監」、「總管太監」;有的太監是從小隨侍「阿哥」到阿哥變太子到繼承大統登基,此時少監變中監變太監都是順理成章之事,但是太監要成總管太監有時就不是看皇帝龍顏而定、而是還要再看皇后和皇帝一些寵妃的歡顏、歡心、信任才有機會幹到「總管太監」,蓋皇帝和前朝後宮很多傳訊是靠這位「總管太監」、「掌印太監」在傳呼、傳達,若這位總管太監胡作非為、亂搞一通那就會朝政大亂、後宮出牆;所以昔時之「總管太監」或「掌印太監」就有點類似今日總統府祕書長之職位;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在短暫稱帝前發佈命令「永廢太監、宮女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從此就永不在宮中設太監乙職、當然就無「總管太監」了;袁世凱未稱帝前擔任大總統職務時所有總統府「內務總管」及「掌印太監」職務都由其長子袁克定權理,由此可見「總管太監」和「掌印太監」之重要性;套句習近平主席的話「那是會地動天搖的」。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總管太監很多,有掌握國家重要權柄者如明朝的劉瑾、魏忠賢、汪直者,這些太監頭頭同時亦是情治頭頭,是皇帝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重臣,連國之三公都不敢睥睨,這些太監頭子兼情報頭子不但手握生殺大權還可先斬後奏,所以都是權傾一時的狠角色;還有像明思宗身旁的王承恩、慈禧太后身旁的安德海、李蓮英也都位極人臣、權傾一時、左右朝政的家臣、近臣,權力之大比起朝廷三公毫無遜色。中國歷朝歷代最有名的太監當屬「三寶太監」鄭和了;在世界許多航海發達的國家都知道中國在明朝時有這一號人物-七次下南洋奠定世界航海史上之大事紀,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將近一百年,比麥哲倫航行地球一周早了將近一百二十年,他奠定世界航海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在他之後的五百年間中國閩粵兩省人民沿著他的航海路線不斷的往南洋、南亞移民,造成今日海外五千萬華僑之偉大移民事蹟;現在中共在推的「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經濟帶就是鄭和七次下南洋走的路線,中共將結合華僑經濟和海上絲路經濟發展出巨大的中華經濟圈;這些都是鄭和留給後人的偉大成就遠超一個朝廷或一朝一世之影響;鄭和死後明朝皇帝賜葬南京(明朝國都)牛首山(這在太監界是首例,昔日太監墳墓都不立墓碑的),他從長兄子輩認養的義子鄭文銘蒙皇帝御賜「世襲千戶」(從四品正五品,相當於現在海軍少將),這也是幹太監這行幹到可以御賜「世襲罔替」的,這也足見大明皇帝對鄭和豐功偉業之重視;所以行行出狀元,大家絕不可輕視太監這一行;而上述諸位太監或總管太監不論忠奸、相信都是朱立倫無法企及的,故吾人要說新北市議員是恭維朱立倫了。

四天前習總書記在印尼萬隆分別接見了亞非各國領袖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內,君不見各國領袖一副朝聖面聖模樣;上個月蕭萬長到博鰲面聖,習老大只輕輕地握手45秒鐘(不知哪位缺德鬼竟然洩露這種天機害蕭萬長一握而顏面盡失,混到台灣副總統只能握手半分多種,可見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可以熄燈打烊了,習近平現在已在玩亞歐非共同市場,實在無時間再和蕭萬長玩哪些小家碧玉的雕蟲小技了);連安倍晉三都像晉見上國國君一樣晉見習近平,朱立倫此行能獲多少重視與禮遇實在很不樂觀,全中國有三千多個縣市,像新北市這樣的級數至少超過三百個,只有香港的一半多,朱立倫能在「一個中國政策」下排進前三百名就要叩謝皇恩浩蕩了,又何德何能能側身在習近平之後受人差遣器使;朱立倫此生應無此煌煌良機矣;所以新北市議員為這幅不倫不類的習朱合體照幹一架真的很莫名其妙,新北市議員真的要再用功讀書、充實問政知識,否則把朱立倫喻為總管太監真的太羞辱歷朝歷代的總管太監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曾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