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ELI(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專案督導 Keith E. Otto,談亞洲學生英語學習困境

中央社/ 2015.10.06 00:00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ELI(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專案督導 Keith E. Otto,談亞洲學生英語學習困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1006 17:32:29)全台唯一,中國文化大學進修學士班與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以下簡稱UB)合作英文課程,由UB規劃課程、培訓英文師資、定期舉行教學研討與評估。這項合作計畫已經邁入第十三年,以聽說讀寫的小班制全英文教學,為同學創造浸潤式英語進階學習環境,有效協助文大進修學士班的同學改善「菜英文」,培養會聽、敢講、能讀、能寫的全方位英文真實力。

任職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ELI英語教學機構的專案督導Keith E. Otto負責該校與亞洲各校英語教學合作計畫,經常往來亞洲各合作學校,巡迴督導英語教學品質,進行教師教學研討,並了解亞洲學生英語學習的狀況。

Keith E. Otto指出,「好的英語課程,除了學習英語知識,更要在課堂內外有實際使用英文的經驗,」 他說,學生能夠成功使用外語,就會激勵他繼續使用,敢開口說,願意閱讀,形成正向循環。

新加坡/多種族社會,英語學習動機強

日本/離開教室,缺乏英語使用機會

Keith表示,語文教育受到地方文化背景的影響,學生學習外語的態度與社會文化氛圍有關。水牛城大學於新加坡設立亞洲分校已有六年,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文化融合的地方,他們很習慣接受多學習一個語言,生活中也常常用到,英語學習動機明顯比較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比較主動,課後也會積極使用英語溝通。

水牛城大學與日本神戶的甲南(Konan)大學合作,模式類似文大,由UB規劃英語教材、培訓英文講師,其中,管理學生有一年是移地到UB當交換學生。Keith指出,日本的環境以日本語為主,學生離開全英文環境的教室後,使用英文的機會不多,當外語離開使用的脈絡,語言就比較像一門學科,而不是生活上可以使用的工具。與新加坡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比較弱。

台灣/把英語當學科 需要更多融入生活的情境

這三年來,Keith經常往來台灣,視察與文大進修學士班英語教學計劃,他認為,台灣的狀況是介於新加坡與日本之間,整體環境是以中文為主,出了全英文的教室以後,使用英文的環境不多。學生還是把英語當成學科,缺少實際使用經驗。不過,Keith觀察到,來台旅遊的外國人逐年增加,英語是通用的溝通語言,校方現在也愈來愈重視企業實習與產學合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在職場上的應用,加強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

相對於台灣多數大學採取大班制、以中文教英文的教學方式,UB與文大進修學士班的英文教學計畫強調小班制、全英文教學,Keith進一步解釋,「台灣的環境不太有機會用英文,離開課堂,英文使用有限。」沒有機會使用外語,就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長期惡性循環,自然就沒有信心用外語溝通,他以高中曾學法語為例,出了法語教室,沒有法語環境,碰到法國人的時候就講不出來。「理想的外語學習一定要融入生活中,學了要用,用了更想學。」文大進修學士班以小班制全英文教學,提高學生英文使用機會,有效幫助學生建立使用英文的能力和自信心。進階式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在適合程度的班級中培養英語能力,一步一步建立信心和基礎能力。這樣的模式值得其他大學參考。

課堂上、生活中

想方設法創造使用英語機會

Keith建議,從學生的角度,要為自己多創造使用英文的機會。包含創造使用英文的環境,藉由出國增加不同的英語學習經驗,另外,可以多找外國人互動,給自己創造說英語的機會,即使是和非英語國家的外國人以英語溝通,也是真實的地球村經驗,練習英語的使用經驗。

文大進修學士班的學生中,有人將英語和興趣結合,例如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看英文小說,當英語變成生活上真實的元素,也藉此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不斷激勵增強外語學習動機。Keith最後表示,UB與文大進學的合作模式可以給亞洲學生學習英語啟發,「好的英語課不是一門學科,不光是測驗成績,而是能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讓他將課堂所學用在生活中。」

訊息來源: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79714.aspx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