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2024花蓮人文講堂 監獄社工師的工作日常

慈善新聞網/ 2024.05.09 15:33

黃彥仁社工師 分享在監獄擔任社工師的實務經驗與反思

  2024年【花蓮人文講堂】-「看見邊緣」主題系列講座於4月26日拉開序幕。首場由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校友,目前任職花蓮監獄的黃彥仁社工師主講,他帶領聽眾跨越高聳圍牆,窺見監獄內鮮為人知的社工師工作。

  「邊緣」,意指那些易受忽視、與主流社會隔絕的群體。黃彥仁社工師的分享,正是為我們打開通往「看見邊緣」的一扇窗,認識與理解社會邊緣族群的文化與生命樣態。

慈濟大學人社院黃麗修院長為2024【花蓮人文講堂】開場致詞。

高牆內的社工身影:監獄社工師

  高牆內,冷峻的監牢中,受刑人從生活世界退出,生命的色彩已然褪色;當我們開始認識收容人的生命故事後,才明白始終有這麼一群人,以愛與專業在此荒蕪的園地中播種、澆灌與耕耘;他們,就是監獄社工師。

  身為花蓮監獄社工師,黃彥仁社工師的工作繁複,從行政工作、個案管理、輔導,到處遇方案規劃、執行,他們是收容人通往更生之途的領航員。對於領航員-社工師而言,這條路充滿兩難:如何在維護隱私和監所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在法律與規則的嚴格限制下,又該如何給予適度案主自決?面對受刑人與自身價值觀有所衝突時,又該如何調適心境、堅守專業?

  「多年的體悟是:沒有人天生是罪犯,每個生命都值得善待。」黃彥仁社工師語氣堅定,眼神透露出溫暖而篤定的光芒;「我們的角色,是協助受刑人在受刑期間能有足夠的資源與處遇;我們不能替他們做任何決定,因選擇權終究在他們手中;我們能做的,是提供資訊、媒合資源、陪伴他們思考,協助他們看見多元的可能性。」

以同理建立橋梁

  黃彥仁社工師認為,建立專業關係的基礎,在於真誠傾聽與同理。「唯有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才能贏得信任,鼓勵他們敞開心房。」他分享,受刑人初入監所往往帶著強烈的罪惡感、壓力與負面情緒,社工師若能以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處境與需求,建立起溝通的橋樑,才能逐步協助他們重建生命。

  「面對收容人,我們要看見他們的可塑性,而非侷限在過去的錯誤;給予他們機會,生命就能重新開始。」他強調,每個人都有改變的潛力,社工師的責任就是陪伴他們發掘這份力量,引導他們走上更生之路。

黃彥仁社工師分享監獄社會裡的次文化特色,是監所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與主導高牆內生活的行事邏輯。

改變,始於傾聽

  從黃彥仁社工師敘說各樣的案例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躍然紙上。

  阿強(化名)因吸毒入獄,初入監時猶如刺蝟般,渾身是刺,黃彥仁社工師耐心傾聽、瞭解下,才得知他自幼在單親家庭長大,因缺乏關愛而誤入歧途。「了解他的故事,我們才能給予最需要的協助。」

  社工師結合監所內的團隊為阿強量身打造復歸計畫,包括:戒癮治療、職能訓練...等。而今,阿強已找到穩定工作,過著簡單踏實的生活。

  在黃彥仁看來,這是改變的起點,「生命影響生命」。一個故事的改寫,往往源自另一個故事的傾聽,對收容人而言,那是重生的機會;於社工師來說,則是助人自助、自我實現的歷程。

天平的兩端 兩難的選擇

  監所社工師的工作絕非坦途。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兩難;例如:如何維護收容人隱私與監所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在有限資源下給予適度協助...等。對此,黃彥仁社工師坦言,社工師必須審慎評估,在法規和倫理之間尋求平衡點。

  「我們要瞭解監所的運作規範,也要堅守社工專業倫理。兩者有時會有衝突,需要智慧去權衡取捨。」他舉例,收容人的個人隱私固然重要,但若涉及監所安全,社工師有責任提供必要的資訊。「關鍵在於對收容人保持坦誠,讓他/她們明白我們的立場和考量,建立互信基礎。」

  一名社工系學生提問:「如果受刑人他的價值觀與社工師您的道德判斷有嚴重的衝突時,該怎麼維持專業的同時,也保有自己的自身觀點呢?」黃彥仁社工師回應,「面對重罪犯時,個人道德價值觀難免因此受到巨大挑戰,這考驗著社工師的專業判斷;我們必須謹記,任何生命都有其脈絡,沒有人應被簡化為有色眼鏡下的標籤。」秉持同理心和專業,正視自己的情緒反應,是調適之道。

  他說:「每個生命背後都有故事,我們要學會去理解、去接納,但不代表認同其所為;面對倫理難題,沒有標準答案。」這番來自經實務經驗淬鍊出的總結,提醒未來有志從事助人專業工作的同學們,實務現場所遭逢的倫理議題,我們應該對個案的差異和多元性保持彈性。

社工系同學與黃彥仁社工師針對「倫理議題」展開對話。

綻放微光 重生的催化者

  社工師在高牆內播灑愛的種子,澆灌、除草、勤耕後,綻放出改變的花朵,需要愛、耐心與智慧。銬著手銬的案主仍有選擇的權利,即使身陷囹圄,生命仍可重新綻放;社工師正是協助他們看見希望、尋回重生力量的催化者。

  黃彥仁社工師的分享,令現場師生深感監所社工師的工作不易與可貴。「我們只是盡己所能,給予正處於社會邊緣之人那一盞暖光」黃彥仁謙遜地說,透過耐心傾聽和溫暖陪伴,搭起與受刑人之間的理解橋樑,引領迷途者重拾生命的方向,對於正孤身於黑暗的人而言,意義重大。

  這場以實務經驗開展的精采講座,讓人重新審思「邊緣」的意義,「社工師」綻放溫暖的微光,協助受刑人重建人生;其他,那些被社會主流文化遺忘的邊緣群體,生命生活仍以遺世獨立的節奏持續著,期許自己秉著助人精神,如「社工師」綻放的微光,藉由光的投射,帶給他人生命歷程中一些溫暖與力量。

社工系王金永主任與黃彥仁社工師雙向對談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