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玟惠 林敬佑 綜合】
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資源豐富,為了載運木材下山,因此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在伐木業沒落後,觀光業興起,阿里山森林鐵路,逐漸轉型為觀光路線,但經歷921大地震,以及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大面積坍方,鐵路路線中斷,加上BOT爭議,今年7月林務局將林鐵收回管轄,並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從文化資產,再現阿里山森林鐵路風華。
1912年日治時期,為了運出木材而興建的阿里山鐵路,在民國政府來台後,逐漸轉型成為載人為主的觀光路線,其中祝山線,更是民眾觀賞日出的第一選擇。
前森林鐵路阿里山站長 曾德宏:「64年到奮起湖那時候,就已經很熱鬧了,民生用品都在那邊買,火車都停在那邊,普通車大約有兩班車,一班上山一班下山,遊客很多那時候,都載不了這麼多。」
阿里山鐵路除了祝山線,還有因為隧道崩塌,而停駛的水山線,沿著鐵道路線走進森林,可以看到水山巨木。
但是台灣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加上每年夏季的颱風,環山而建的阿里山鐵路,本就容易中斷。
「阿里山物語」作者 陳月霞:「所以那個鐵路一旦中斷,阿里山就變成一個孤島,有時候他會在旁邊,做一個類似吊橋,然後我們就從阿里山,搭火車搭到屏遮那另外一邊,就是鐵路損壞的那邊下車,然後開始從那邊走路,走過那個危橋,然後到了十字路那個地方,然後搭車這樣接駁。」
在2009年八八風災,超級豪雨沖刷地表,造成屏遮那站到二萬坪站間,高達130公頃大面積崩塌,至今從二萬坪站遠眺,都還看得到痕跡,路線也因此中斷至今,經過多年修整,107年7月,林務局將阿里山森林鐵路收回管轄,規畫郵輪式列車,以主題式的旅遊行程,讓民眾看到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舊日風華。
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它並不見得一定要開到阿里山上,它可能是開到奮起湖,或開到十字路,那這中間呢,我們會規畫不同主題,我們可以是看這個,高山鐵道的一些很特殊的工法。」
像是阿里山鐵路,因為軌距較一般列車小,無法用機器更換枕木,只能用人工置換,加上氣候潮濕,平均壽命只有2年,林務局打算更換成耐久材質,並且加上沿線監測系統,增加安全性。
林務局林鐵及文資處祕書 林其德:「目前我們已經跟氣象局的網站連線,也就是說在行控中心裡面,隨時可以監測到說,山上哪個地方,雨量是有多少,那另外呢我們也會針對,整個沿線的邊坡的情形,來評估哪些是比較敏感的地區。」
但阿里山公路開通後,遊客上山的交通工具,不是只有森林鐵路一個選項,回歸林務局後,要如何再造榮景。